资本主义风雨飘摇四面楚歌 ——评美国金融危机(下)
钟关平
性质与根源
危机发生了,来龙去脉也清晰了,如何正确认识它的性质和根源显得尤为重要。对这个问题,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大体上有这样几种说法。
一是,认为金融“创新”闯的祸。由于“创新”而产生了投机和泡沫。如果不搞“创新”,而是根植实体经济,或许就不发生这样的危机。招商银行资金交易部总经理吴晓辉就认为,次贷危机表明虚拟经济已经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他说: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仅2007年4月,全球外汇日均交易量就达到了3. 21万亿美元,衍生品交易量为10.37万亿美元,据此测算,全年交易量将超过3000万亿美元,相当于2006年全球GDP的67倍。“虚拟经济的超常发展鼓励了投机,导致大量资本从事非生产性投资,也加大了经济的波动,增加了经济的脆弱性。”这次金融危机,从现象上看,的确是信用经济规模与投资规模的迅速膨胀,虚拟经济借助信用投资和金融衍生品工具等金融杠杆而成倍数放大的,远远背离了实体经济的运行模式,并且远远超出了实体经济的承载能力和理性预期。
二是,认为没有处理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监管没有跟上。2008年10月9日参考消息以一版的篇幅报道了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分析。林毅夫讲了两点教训。第一个教训,是跟2001年互联网泡沫有关。当时泡沫破裂美国经济就应该陷入衰退——但那次衰退很短,实际上经济只有一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什么那么短?美联储用降息来刺激房地产经济。上一次衰退虽然成功度过但却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另一个就是金融创新的隐患。美国金融衍生品越搞越复杂,监管又没跟上,这就使泡沫不断膨胀,最终酿成严重的金融危机。金融创新是必要的,也是不能禁止的,但是创新后,应该了解这些创新产品的好处和影响,在监管上,给予一定的重视。
以上这些论点,就微观而言,无疑都是有道理的。但联系历史上众多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教训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显得分析还没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过剩。列宁给经济危机下的定义更为简单明了:“危机是什么?是生产过剩,生产的商品不能实现,找不到需求。”(《列宁全集》第2卷第135—136页)西方政要和西方主流媒体把这次危机定位于金融危机,或曰货币信用危机,而回避生产过剩的危机,并且断言,这场危机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在根源上是不同的。其实,1929年始发的那场危机,既表现在工农业等实体经济和外贸上,同时也反映在金融信用上。据历史资料记载,在危机发生后的36个月内,有价证券跌价高达1600亿美元,股票行情指数由1929年9月的216降到1932年1月的34。 1933年初许多有名的公司股票跌落了90-95%。银行破产的多达5761家。(《外国国民经济史讲稿(近代部分上册)》195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第 482页)应当说,认为货币和信用因素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主要或唯一根源的说法,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理论。19世纪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马歇尔、约翰 •穆勒等人曾把经济危机说成是高涨阶段过渡信用膨胀引起的,是一种偶然的暂时的现象。霍特理1937年发表的《资本与就业》就断言“经济周期和危机是一种纯货币现象,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扩张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高涨阶段后期银行体系被迫紧缩信用,是爆发危机的唯一原因。”霍特理的这一理论,是用危机中的某些表面现象来掩盖危机中的真正原因。尽管货币信用因素对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和危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信用的扩张和收缩不过是经济周期变化的征候,而决不是它的原因。虽然经济危机有时也伴随着货币信用危机,但后者只是生产过剩危机在流通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所以,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应该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指出:生产过剩的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要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和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这样,“市场的扩大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5页)
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纷纷把银行和一些大企业“国有化”,于是,有些人就认为,资本主义国家要搞社会主义了。多维新闻网刊出的《华尔街变局:西方应走社会主义道路》(2008年10月15日15:37:35)一文转引英国金融时报撰稿理查德•塞尼特(Richard Sennett)的话说:我们正进入金融社会主义(financial socialism)时期。”“多数观察人士将此类金融社会主义视为应急措施——并认为这是一件坏事。而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实际上,公有制需要从金融行业扩大到制造业和服务业。其原因在于,欧洲和美国有很多产业和服务性企业不能在全球经济中存活。”新加坡《联合早报》10 月7日发表郑永年的文章也提出:“目前欧美正在社会主义化”。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美国和欧盟尽管采取的这些国家接管的措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有化”,更不是真正意义上社会主义,虽然政府接管了,但它们的资本主义性质依然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至于原人民大学副校长谢韬曾著文宣称,美国已经社会主义化了,则是荒唐可笑的,不值得一驳。人们还记得,1929-1933年的那场危机过后,资产阶级文人墨客,就曾大肆吹捧罗斯福的所谓“新政”,是“进步的资本主义”,世界各地的社会民主党则宣扬“这是一个走向社会主义的纲领。”可是事实证明,罗斯福的“新政”和它的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资本家的利益,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罗斯福自己曾经明白无误地表白过:“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应该读作垄断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笔者)的制度临到毁灭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外国国民经济史讲稿(近代部分上册)》195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87页)。由此可见,所谓“进步的”、“新的”、“人民的”资本主义,以及“已经走向社会主义”等等,都是站不住脚的谎话,不管资产阶级怎样把资本主义说得天花乱坠,资本主义终归是资本主义。今天的美欧各国政府的“救市措施”和当年罗斯福的“新政”,都不是什么走向社会主义的纲领,也不存在什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趋同”,它们与社会主义仍有本质的区别。至于新老社会民主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歌颂,不过是为资产阶级效劳,彻底暴露了他们垄断资产阶级辩护士的本来面目。
经济危机的性质和根源找到了,那么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路在哪里?北京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海闻认为:“人类现在不像1929年至1933年那样,几乎对经济毫无了解、毫无措施。现在,这场金融危机尚未真正伤害到实体经济。如果我们处理得好,是能够平安度过的。”问题是怎样做才算“处理得好”?按海闻先生的说法,“我们现在的理念、处理的手段比(1929 -1933)那个时候要先进。”(2008年10月14日北京晚报)问题是怎样做才算“处理得好”?理念和手段能够“先进”到哪里?可以毫不客气地说, 183年来的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产阶级在“理念”和“手段”上,都是千方百计,都一次比一次“先进”,然而,周期性照旧不能改变,而且越来越严重。所以说,“先进”的“理念”和“手段”都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小玩意,都不能解决周期性这个大问题。因为,经济危机根本原因都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这个根本矛盾。
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对抗性矛盾。正如思格斯所说,“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第317页)
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证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治之症,要消灭经济危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来代替资本主义。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既然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波及许多国家,那么,这场危机对中国会不会有影响?影响有多大?中国能不能规避这场灾难?我们从中可以吸取什么教训?
对这些问题,人们普遍认为,影响会有的,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会是这场危机的绝缘体。至于影响到什么程度,能否变成灾难,人们的认识则不尽相同。
美国彭博社10月5日《中国可能被华尔街的崩溃拖垮》的文章,认为这次危机对中国影响巨大。该文说:“什么会把中国推向令许多人担心了许多年的经济垮台呢?对经济学家而言,鲜有比这个问题更难搞的问题。”“可能性包括过热、社会动荡、腐败、污染、债务危机、台海战争以及后奥运的增长晕厥。这完全是合理的预计。”“美国的金融困境可能是摧毁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的催化剂。”“中国的重商主义模式让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危险地依赖世界上最大经济体的消费者。如果美国经济如今漫长的疲软期……中国将受到所有这一切的伤害,亚洲失去关键的稳定源。”“中国回避美国危机的机会日益减少。”“很多人说中国增长从10%下降到8%不算是灾难。然而如果一个政府依赖繁荣来掩盖国内挑战(包括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那么增长放缓就会是一个大问题。”“那些认为中国可以在美国下沉的时候继续一帆风顺的人们可能和一年前那些辩称可以牵制次贷危机人们一样错。”
笔者认为,这篇文章对形势的分析虽然比较尖锐,但以兼听则明的心态来对待,也许不失为我们正确分析问题提供一副清醒剂。
一,要正确认识和预测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真正影响,首先是要看我国经济和金融业与美国经济和金融业的相互关系。笔者从报刊上摘记了如下的具体数字:
(1)、中国外汇储备中有1.37万亿美元投放到美国。
2008年9月16日中华工商时报《中国过量持有美元债权的风险需警惕?》一文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
中国现有外汇储备高达1.8万亿美元,其中持有美国长期国债5000多亿美元,短期债3000多亿美元,次级债2000亿美元,美国企业债、“两房”债 3700亿美元,总共持有美国债权13700多亿美元。此外,还有2000余亿美元的现金或欧元、日元等其它货币资产,以及中国投资公司用于全球投资的 2000亿美元。这就是说,在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中国政府和中投公司手中仅掌握着4000余亿美元的现款。相对而言,这4000亿美元的腾挪运作的空间并不大。该文认为,中国虽然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但在中美的博弈中,仍然处于被动的下风地位。10月14日环球时报《转嫁危机美国屡屡得手》一文尖锐指出:“购买美国债券,不再是一种债券,而更像是一种‘人质’和‘抵押’”。
(2)、中国购买“两房”抵押债券2000多亿美元,已经造成了一定的损失。2008年9月29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两房被接管 中国该借鉴什么——李同博士答客问》一文。李同博士透露:中国金融机构在次贷危机中遭受的损失比较有限。到今年第二季度末,中国银行的损失为31亿美元。他说:截至2007年中,中国持有面值为3760亿美元的美国政府机构和政府资助企业发行的长期债券,其中2060亿美元为资产抵押债券。如果不出意料,这2000亿美元中大部分应该是中国政府使用外汇储备购买的房利美和房地美资产抵押债券。
2008年9月17日环球时报在《各国股市倍受拖累,新兴市场被寄希望,华尔街恐慌蔓延全球》一文中也透露,目前我国共有14家银行业机构投资美国“两房”债务。截止2008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持有“两房”债券310多亿美元。而上市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 6月底,6家银行持有的“两房”债券总额超过250亿美元。其中中国银行持有172.86亿美元,建设银行持有32亿美元。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马德伦说:涉及“次贷”的可能不超过100亿美元。
(3)、据新快报9月20日报道,目前公布雷曼债券数据的中资银行已达7家。据公告显示,中国工商银行(包括境外机构)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债券及与雷曼信用相挂钩债券数量共1.518亿美元,交行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发行债券7002万美元,中行则持有雷曼债券7562万美元,招商银行持有雷曼兄弟债券7000万美元。上述四家已公布具体数据的中资银行共计持有的雷曼债券超过3.3亿美元。此外,兴业持3360万美元,而华夏银行表示持有少量雷曼债券。
综上各报所述,我国外汇储备投资到美国政府债券、金融市场上的规模是巨大的,已经成为美国的最大境外投资者,损失也已显露出来。人们不能不担心:全国人民用血汗挣来的这个家底,放在美国安全吗?
热销书《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就忧心忡忡。宋鸿兵在回答《中国经营报》记者提问时特别强调:“怎么决策才是政府利益的最大化是美国政府优先考虑的问题。‘两房’有5.4万亿美元的债务,这么庞大的债务,政府有两个选择:一是完全国有化,全部由政府扛着;二是让外国政府承担最大的损失,自己承担最小的损失。如果我是美国政府,一定会选第二个方案——让外国人买单,尤其是中国。”宋鸿兵说:“由于美元体系的资源错配,导致全球生产和消费之间严重失调。中国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商品生产者和世界工厂,主要消费者是美国,这两者间最大的问题是,美国在借别国的储蓄来实现自己GDP的发展。美国全国储蓄率到2005年出现负数,美国全国进入不储蓄状态。既然不存钱,又要花钱,还花这么多钱,钱从哪来?通过金融创新,全球资本一体化,美国向其他国家借储蓄,2007年有5万亿美元流到美国资本市场,这些钱到美国后,抬高了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压低了美国长期贷款利息。再加上美国为老百姓提供各种各样金融创新,老百姓很容易把增值部分套现,拿出来花,这个过程就刺激GDP。”宋鸿兵说:“这就是一种变相的金融侵略,一种新的掠夺方式。”谈到中国的损失程度,宋鸿兵认为:“总结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外汇储备在美国资产上的投资,比如两房债券、股票、其他债券等等,这类投资如果现在按市场价值评估,其亏损额会是相当大的。”(2008年9月28日 中国经营报)
二,中国在其他方面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据国内报纸公布的资料:
(1)中国股市今年已经下跌58%。2008年9月18日,上证综指盘中几近跌破1800点,两市总市值逼近12万亿元,这一数值较沪深两市总市值最高点——33.62万元亿缩水比例达60%多,损失市值额达20万亿元,仅中石油这一只股票市值就已损失5万亿元。
(2)房地产业在经历多年房价蹿升、利润成倍上涨之后,开始出现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严重不足,销售迅速下滑,即将到来的是大量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破产以及贱卖自己的房子和土地,导致资产价格继续下滑。房地产“泡沫”已开始萎缩,出现萧条。
(3)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达到60%,但从“两房”危机后,我国主要出口国美国、日本欧盟等西方国家消费需求萎缩,致使我国出口贸易遭遇寒流,这给“两头对外”的一大批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带来致命的打击,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企业倒闭潮。
(4)今年以来,包括钢铁、汽车等大型企业也不得不减产运行。外部需求的减少,给中国国内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会带来很多问题,同时会给银行业带来很大的信用风险。
从汽车市场来看,中国目前的汽车生产能力是1200万辆,但能卖掉的是800万到850万辆,销售减少了1/4。汽车是涉及到钢铁、电子、橡胶等很多产业的行业,这种牵动性会给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5)、在美国的压力下的人民币升值与美元贬值,给中国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2008年9月16日中华工商时报在《中国过量持有美元债权的风险需警惕?》的文章中指出:“前一段时间,美国相继爆发次贷危机和两房危机,而与此同时美元也不断贬值,国际石油、粮食、有色金属等价格不断飙升。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的人民币伴随美元贬值而不断地快速升值。迄今,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率已达26%左右。可想而知,中国的美元外汇储备缩水损失是何等惨重。以今年为例,中国持有17000亿美元债权,人民币今年升值率按10%计算,即便获得美国支付的5%的利息,中国也要损失5%约合750亿美元。换言之,美国不费吹灰之力,而净挣5%的人民币升值红利约750亿美元。拥有巨额债权的中国非但不赢利,反而蚀本;而背负沉重债务的美国非但不赔本,反而更赚钱。这难道不值得中国深思省悟吗?”
文章认为:“中国大量的外汇储备,一方面为西方特别是美国所用,变成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美国又利用中国的美元债权转化为热钱源源不断流进中国。一旦人民币升值到位,海外热钱撤离中国,则必然有引发中国的金融危机,进而引爆大规模经济危机的风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也绝不是杞人忧天。”
三,有媒体担心,“美国救市、中国买单”。北京晨报2008年10月5日刊出《应避免 “美国救市、中国买单”》一文。文章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沈明高近日表示:“美国8500亿美元的救援计划,可能使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外国投资者为其‘买单’。”沈明高在最近一期的《财经•宏观周报》指出:“美国政府救市的结果可能是,中国购买美国政府国债,美国政府用国债置换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美国金融机构或其他投资者再利用资产置换增加的资金投资于中国,这相当于中国用流动性较好的优质资产,置换了流动性较差的美国国债。”
上述情况和分析说明,由美国引发的这场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容低估,形势是严峻的,不可掉以轻心。
垄断资本主义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美国当政者在面对这场金融危机时候,又打中国的主意。
西方某些媒体也帮助美国忽悠。如宣扬什么“平息全球风暴,中国作用显著”、“美国的救市计划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美国纳税人,也同样取决于中国和中东的支持”、“中国是这场风暴的避难所”、“中国成为世界经济‘最后堡垒’”、“下一步中国会让整个世界安心”,种种,都是别有用心的骗术。
中国要不要去帮助美国救市?中国在国际上扮演何种角色?这已成为中国当前又一个要面对的挑战。对此,2008年10月11日《中国老年报》转香港《明报》 10月8日发表的一篇社论则有独到的见解:“这次金融海啸冲击了很多金融机构,而在拯救过程中,经常都会听到中国企业和资金参与其事。中国拥有庞大外汇储备,俨然成为了全球救市主力之一,但是中国不宜因此沾沾自喜,在量力而为之余,不要再做冤大头”。社论说:“近期,西方财政金融机构相继向中国寻求资金,媒体时有报道,基于过去做了冤大头的教训,中国务必要小心而为。”
香港《大公报》刊文更是直截了当,题目就很鲜明:《提醒:中国勿坠入 “英雄救美”漩涡》。该文说:“有传言指中国将出资助美救亡,但中国银监会则否认,主席刘明康曾说过考虑由向美国注入流动性。另一方面,国际上对中国确有期望,如一位美国前财长便指出,中国及中东等资金充裕国家,对美国救亡可起到重要作用。国内对中国应否救助美国亦有争论,由于兹事体大,必须就中国的能力作客观分析。”文章认为:“中国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还有不对称性的特点。由于本身金融体系尚待完善,亦未全面对外开放,故并无能力把世界金融拉出困境……在能力外,中国还须考虑应否救助美国。从地缘战略层次看,美国骨子里要遏制中国崛起,日前又推出对台军售计划,危及中国国家核心利益,此时若出手救助美国,实难向历史及民族交代。”该文郑重建议中国政府:“对中国原来持有的债券应减持而非增购。”
就在美国和西方国家呼吁中国帮助他们救市的关键时刻,10月3日,美国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悍然决定向台湾出售“爱国者-3”反导系统、“E-2T”预警机升级系统、“阿帕奇”直升机等武器装备,总价值达64.63亿美元。这是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帝国主义的挑衅行为!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美国这个强盗国家真是欺人太甚!我国外交部理所当然地向美方提出强烈抗议。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前不久在天津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不得不承认:“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我们很多时候意识到,我们的‘老师’做得不见得都对,所以我们必须吸取一些经验教训。”(2008-9-30参考消息12版“特别报道”)
是的,当年毛主席在谈到1840年以来美英日法德等帝国主义国家侵华史时就说过:“先生总是欺负学生”。这个用中国人民的血与泪写出来的历史的教训,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美国国内和全世界人民残酷剥削和掠夺的基础之上的。列宁在1918年就指出:“他们掠夺了数十亿美元。而在每一块美元上,都可以看见赃污的痕迹,这就是……分赃条约,在压迫工人和迫害国际主义者社会党人方面的互相‘帮助’条约。在每一块美元上都有一块‘有利的’军事供给的污斑,这种军事供给已使每一个国家的富人更富,穷人破产。在每一块美元上都有血迹,这是一万死者和两千万伤者……洒下的鲜血所汇成的那一个血海里的血。”(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列宁又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一文指出:“金融资本是一种存在于一切经济关系和一切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力量,可以说是起决定作用的力量,它甚至能够支配而且实际上已经支配着一些政治上完全独立的国家”;“垄断,寡头统治,统治趋向代替了自由趋向,极少数最富强的国家剥削愈来愈多的弱小国家,……这一切产生了帝国主义的这样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使人必须说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
现在,有些人被资本主义的一些假象所迷惑,被国内外资产阶级自由派学者的所谓“新理论”、“新思维”、“新发现”所忽悠,认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过时了,列宁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本性、特征的分析也不对了,甚至对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信心也发生了动摇。而这次金融危机,不但表明30年来被西方和我国某些“精英”奉为圭臬的新自由主义彻底破产,而且又一次雄辩地证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下是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的,迟早会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管反动派怎样企图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且将必然取得胜利。”(毛泽东1957年11月6日《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0周年会议上的讲话》)这次世界范围的金融大危机,又一次表明资本主义已经是风雨飘摇四面楚歌!历史的车轮正在按照马克思所指出的方向滚滚向前,势不可挡!
(完稿于2008-10-17)
(《环球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