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旨:
    学懂弄通马克思恩格斯主义理论,
    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亲身实践共产主义!


注册 | 登陆 | 资料 | 短信 | 在线 | 搜索 | 用户 | 排行 | 帮助 

共产先锋报

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080220-5

 

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


  本文是《资本是工人阶级的财产》一文的续篇。

           作者:劳动者

 


  当我们介绍了马克思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理论的简况后,就应该运用这个理论解释我们的当前的问题。学习马克思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是为了什么呢?第一,为了弄请什么是资本主义。第二,为了弄请什么是社会主义。第三,为了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
   一,什么是资本主义
   学习马克思列宁关于资本主义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三个结论:
   1,商品经济是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是资本主义生存的环境。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一宗货币变成为商品,以便变成比原先数量更多的货币。这个过程既是货币增加的过程,也是价值增殖的过程。通俗地说,这个过程是用钱赚钱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资本。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用钱赚钱的人格化就是资本家。资本家联合成阶级就是资产阶级。
   2,在商品经济的环境中,资本家赚到的钱或获得的利润,是雇佣工人用剩余劳动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的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发财致富是无止境的,他要不断地把赚到的钱当作资本。资本家在开办企业时,投入1000元原予付资本,假定这个资本是他劳动的收入。在经过一个周转期后,他获得200元的利润或剩余价值。这样,他在经过5个周转期后,他就获得5X200=1000元的利润或剩余价值。在这段时间内,假如他把赚的1000元吃光化尽或归还了债务,那么,资本家现在占有的1000元不论表现为固定资本还是流动资本,就认定是1000元剩余价值的化身。从这时起,资本家就把工人的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不断地进行周转,不断地让工人生产剩余价值。简单再生产是这样,扩大再生产也是这样。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是工人无偿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不论是掌握在产业资本家手中,是掌握在商业资本家手里,还是掌握在金融资本家手里,都改变不了资本是剩余价值的化身。因为剩余价值是工人无偿创造的,所以资本是工人自己的财富。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就是资产阶级把工人阶级自己创造的财产当作资本,在商品经济活动中不断地完成用钱赚钱的过程,不断地发财致富的过程。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论是单个资本家的资本,还是全体资本家的资本,无论一个国家的财富,还是全世界的财富,都是全体工人阶级的财产。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把属于自己的财产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回来。
   3,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资产阶级为了发财致富,无偿占有工人的财产,把生产变成社会化生产。社会化生产便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发生了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由于自己的起源而固有的矛盾的这两种表现形式中运动着,它毫无出路地产生了十年一次的危机。商业停顿,市场盈溢,产品滞销,银根奇缺,信用停止,,工厂关门,工人群众因为他们生产的生活资料过多而缺乏生活资料,破产相继发生,拍卖纷至沓来。经济危机证明,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驾驭社会化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阶级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工人阶级的社会。工人阶级把自己的财产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回来以后,就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因而也就是使生产、占有和交换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的社会性相适应。而要实现这一点,只有由社会公开地和直接地占有已经发展到除了社会管理不适于任何其他管理的生产力。这样的社会就是社会主义。为了认识社会主义有必要把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原则列举如下:
   1,工人阶级要消灭资本主义就要联合起来,要联合起来就要有组织者,领导者。这个组织者,领导者就是共产党人。《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共产党宣言》单行本37页。
   2,工人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就要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干涉采取这样一些措施。”同上45页。《共产党宣言》列举了10条措施。
   3,工人阶级国家要摧毁资产阶级的官僚军事国家机器,实行巴黎公社式的工人阶级政府。“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结果,它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工人阶级政府“废除常备军而用武装的人民来代替它。...警察立刻失去了一切政治职能,而变成公社的随时可以撤换的负责机关。...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者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公社不应该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监管立法和行政的工作机关”为了防止工人阶级政府官僚化“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而下一切工职人员都只应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国家高级官吏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支付给他们的办公费都随着这些官吏的消失而消失了。”以上摘自《法兰西内战》。“在发展的进程中,当阶级差别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众的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共产党宣言》45页。到这时国家就会自行消亡。
   4,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
   取消商品生产,“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反杜林论》280页。
   按需求实行计划生产,“当人们按照今天的生产力终于被认识了的本性来对待这种生产力的时候,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将让位于按照全体社会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同上276页。
   建立集体的生产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同上280页。
   工业生产分布全国,“只有按照统一的总计划协调地安排自己的生产力的那种社会,才能允许工业按照最适合于它自己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的原则分布于全国。...大工业在全国尽可能平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分离的条件。”同上293页。
   5,社会主义的分配形式。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的批判》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表述。
   “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恰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个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在做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例如,社会劳动日是由所有的个人劳动小时构成的;每一个生产者的个人劳动时间就是社会劳动日中他所提供的部分,就是他在社会劳动日里的一份。他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所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社会基金而进行的劳动),而他凭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备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哥达纲另批判》。
   6,由以上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就是工人阶级在消灭了资本主义以及它的商品经济以后,集体地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按照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把工业生产分布到全国全国去,在每个人都参加生产劳动的条件下,按照每个人的劳动领取与劳动量相当的消费资料。
   三,列宁的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无产阶级在俄国掌握了政权。面对当时国内存在着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五种经济成份,是按照马克思的指示消灭资本进入社会主义,还是先为社会主义创造经济基础,然后进入社会主义。列宁选择了后一条道路。列宁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
   1,设想
   “我在1918年就认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苏维埃共和国当时的经济情况是一个进步。这话听起来很奇怪,甚至可能很荒谬,因为我们共和国那时就已经是社会主义共和国了,那时我们每天都在非常匆忙地--也许是过于匆忙--采取各种新的经济措施,而这些措施只能说是社会主义措施。但我们那时还是认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苏维埃共和国当时经济情况是一个进步。为了说明这一点,我列举了俄国经济制度中的几种经济成份...我问自己,这几种经济成份哪一种占优势呢?...我那时就意识到小资产阶级经济成份占优势。...我给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对待国家资本主义呢?我回答自己说:国家资本主义虽然不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形式,但对我们俄国来说,却是一种比现有形式更为有利的形式。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我们虽然完成了社会革命,但我们无论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萌芽或基础都没有估计过高,相反地,我们当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认识到:如果我们先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然后再实行社会主义,那也许更好些。”《列宁全集》33卷379-380页。
   “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阵地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同上70页。“所以提出改行新经济政策的任务,是因为在空前困难的条件下,在国内战争的条件下,在资产阶级强迫我们采取残酷的斗争形式的条件下,经过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验之后,1921年春天情况已经很清楚,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是要在许多经济部门中退向国家资本主义,不是实行冲击而是做一连串的退却,进行极其艰苦的不愉快的长期围攻。要解决经济问题,也就是说,要保证经济上过渡到社会主义基础上去,就必须这样做。”同上71页。“现在,我们所处的条件,使我们必须再往后退一些,不仅要退到国家资本主义,而且要退到由国家来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这条道路比我们预料的要长,但是只有经过这条道路,我们才能恢复和发展大工业,不这样,我们就不能摆脱危机。别的出路是没有的。”同上74页。
   2,产生
   1921年2月8日在俄共(布)中央政治局会上,列宁提出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1921年3月8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会上列宁着重谈了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问题,并于3月15日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1921年5月在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经济政策的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1,当前的基本政治任务是使党和苏维埃全体工作人员充分领会和确切执行新经济政策。党认为这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要求一切工作人员极其仔细和认真地加以执行。2,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位,把它们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关系,就不可能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列宁全集》新版41卷327页。
   3,解释
   1922年3月27日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对新经济政策作了解释。“关于国家资本主义问题,我认为我们的报刊,我们的党都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染上知识分子的习气,堕入自由主义,自作聪明地来理解国家资本主义。往往去看旧书本,可是旧书本里写的完全是另一回事,写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连马克思对这一点也只字未提,没有留下一段可以引证的确切的文字和无可辩驳的指示就去世了。因此我们必须自己寻找出路。...照所有经济著作解释,国家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由国家政权直接控制某些资本主义企业的一种资本主义。但是,我国是一个无产阶级的国家,它依靠无产阶级。给无产阶级一切政治优势,并通过无产阶级把下层农民吸引到自己方面来(你们一定记得,我们是从建立贫农委员会起开始这项工作的)。所以,国家资本主义把很多人都弄糊涂了。要消除这种现象,必须记住基本的一点:我们现有的这种国家资本主义,在任何理论、任何著作中都没有探讨过,原因很简单,通常一切同这一名词有关的概念都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政权。而我国的社会制度,虽已脱离资本主义轨道,但还没有走上新轨道,领导这个国家的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我们有些人不愿了解,我们说的‘国家’指的就是我们,就是无产阶级,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是同国家联系着的,而国家就是工人,就是工人的先进部分,就是先锋队,就是我们。
   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我们应当给以一定限制的资本主义,但是,直到现在我们还不会这样做,全部问题就在这里。这种国家资本主义将来怎样,这要由我们来决定。我们握有充分的极其充分的政权,也拥有足够的经济资源,但我们缺少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本领,工人阶级先锋队已经提升出来,直接进行管理,确定范围,划清界限,使别人受自己控制,而不是使自己受别人控制。这里所需要的只是这种本领,但是我们恰恰缺少这种本领。
   要知道,革命先锋队--无产阶级掌握了全部政权,同时又存在着国家资本主义--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种情况。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懂得:这就是我们可以而且应当允许其存在、我们可以而且应当给予一定限制的资本主义,因为这种资本主义为广大农民所需要,为必须做买卖来满足农民要求的私人资本所需要。必须让资本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周转能够照常进行,因为这是人民所需要的,少了它人民就不能够生活。”《列宁全集》33卷244-245页。
   4,警告
   列宁在实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后,告诉人们“你们是共产党员,是工人,是负责管理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觉悟部分,你们必须善于使自己掌握的国家按照你们的意志来行动。过去一年来,国家是掌握在我们手中,但是在新经济政策方面,它是否按照我们的意志行动了呢?没有。我们不愿意承认它没有按照我们的意志来行动。它是怎样行动的呢?就象一辆不听使唤的汽车,虽然有人坐在里面驾驶,可是汽车不是开往驾驶者要它去的地方,而是开往别人要它去的地方,不知道这个别人是谁,是秘密的,不合法的,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人,还是投机者和私人资本家,或者两者都是,总之汽车不完全按照甚至常常完全不按照掌握舵盘的那个人所想象的那样行驶。这就是我们在国家资本主义问题上,我们要记住的主要之点。应该在这个主要方面从头学起;只有当我们完全领会到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才能担保说,我们能够学会这点。”《列宁全集》31卷246页。
   5,取消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提,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做社会主义的哪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列宁全集》新版41卷202页。
   “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清楚,我们首先来举一个最具体的国家资本主义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这个例子就是德国。那里有达到‘最新成就’的现代大资本主义技术和服从于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有计划的组织。”列宁说如果把“服从于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这几个字抹掉,用无产阶级国家来代替,那你就会得到实现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全部条件。...德国和俄国在1918年最明显的区别体现了具体实现社会主义的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经济、生产,社会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是政治条件。”《列宁全集》新版41卷199-200页。
   由此可见,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达到了1918年德国国家资本主义水平,就要消灭国家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
   6,经验
   列宁在1922年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说:“世界各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正在成熟,如果它不能把奋勇斗争和进攻的本领同实行有革命秩序的退却本领结合起来,它就无法解决自己的任务。我们斗争的第二阶段的经验即退却的经验,将来至少对某些国家的工人大概也是适用的,正象我国革命第一阶段的经验,即奋不顾身地英勇进攻的经验,无疑适用于所有国家的工人一样”。《列宁全集》33卷80页。
   四,斯大林的所谓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列宁从1921年实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到1924年逝世为止,苏联的经济水平还没有达到1918年德国国家资本主义水平,因此,苏联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从1924年起苏联仍处于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时期。但是斯大林上台以后把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篡改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并在1952年形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正是这个理论,名为社会主义实为资本主义的理论,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共产党的垮台。把社会主义国家引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1,1924年4月即在列宁逝世后两个月,斯大林发表了《论列宁主义的基础》,这篇文章没有一个地方提到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相反,他却把在1921年成立的农业合作总社称为“国家社会主义大生产”。他说:“在农业合作总社内产生了各个农业部门...例如,其中的亚麻合作总社包括许多麻农生产协作社。亚麻合作总社以种子和生产工具,供给农民,然后向这些农民购买全部亚麻产品,在市场上大批销售,保证农民得到利润,从而通过农业合作总社把农民经济和国家工业联系起来。怎样称呼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呢?在我看来,这是国家社会主义大生产中的家庭农业体系。”《列宁主义问题》49页。斯大林把存在销售的这种生产方式成为国家社会主义大生产,证明斯大林篡改了列宁的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
   2,由于列宁在1921-1922年党的代表大会上,在工会代表大会上,在各种各样的会议上宣传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自然,党和政府内有很多人接受了列宁的意见。当斯大林篡改了列宁的政策后,必然会有人起来维护列宁的政策。其中代表人物有,季诺维也夫,布哈林这样的党内高级领导人。斯大林在列宁病重期间粗暴对待列宁夫人,致使得列宁在1923年3月5日写信给斯大林“反对我的妻子的事就是反对我的”。斯大林竟敢粗暴对待列宁这件事,证明斯大林掌握大权,必然会对反对他的人采取暴君措施。斯大林对季诺维也夫,布哈林的镇压就是这样。
   1926年1月25日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几个问题》一文中对季诺维也夫,加米捏夫所谓的“新反对派”进行了反驳。斯大林说:“我认为不相信社会主义能获得胜利是‘新反对派’的基本错误。在我看来,这个错误之所以是基本错误,在于‘新反对派’的其他一切错误都是从这个错误产生的
。‘新反对派’在新经济政策、国家资本主义、我国社会主义工业的性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合作社的作用、对富农的斗争方法、中农的作用和比重等方面所犯的一切错误,都是从反对派的基本错误,从不相信能用我国的力量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观点产生的。”同上168页。新反对派的错误是什么呢?“他们不懂得新经济政策的两重性,夸大新经济政策的消极方面,把新经济政策解释为主要是退却,因此他们也就夸大我国经济中资本主义成份的作用,轻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杠杆(社会主义工业,信贷系统,合作社,无产阶级专政等等)的作用,因此,他们也就不懂得我国国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怀疑列宁的合作社计划的正确。”同上133页。我们从斯大林的反驳中可以看出,名义上是批判“新反对派”,实质上是把矛头对准列宁。
   1929年4月斯大林在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上对布哈林,李可夫,托姆斯基等所谓“右派”进行了反驳。斯大林说:“布哈林的第四个错误是在新经济政策问题上发生的。布哈林在这方面的错误在于他看不见新经济政策的两个方面,只看见新经济政策的一个方面。我们在1921年施行新经济政策的时候,是把它的锋芒指向战时共产主义,指向排斥任何私人贸易的制度和秩序的。我们过去和现在都认为新经济政策就是容许私人贸易的一定自由。这一方面布哈林记住了,这是很好的。但是,布哈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只有这一方面,那就错了。布哈林忘记了新经济政策还有另一方面。问题在于新经济政策决不是允许私人贸易完全自由,决不是容许在市场上自由玩弄价格。新经济政策是在保证国家对市场起调节作用的条件下容许私人贸易在一定限度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这就是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方面。”同上277-278页。和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解释相对照,斯大林这里的解释是含糊其词,莫棱两可。斯大林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布哈林在1921年写了《经济政策新方针》,1922年在共产国际四次代表大会上阐述新经济政策,1925年写了《对反对派经济纲领的批判》,1925年11月写了《新经济政策和我们的任务》,1928年写了《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等在所有这些文章中布哈林维护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因此斯大林只能用含糊其词的做法反驳布哈林。为了防止布哈林继续维护列宁的政策,就对布哈林采取了极端措施。
   3,斯大林既要把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篡改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又要利用列宁的威望建立自己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斯大林手中的王牌就是列宁的《论合作制》。并以此来证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列宁制定的策划的。斯大林经常引证的列宁的话是:合作社的发展就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合作化就是我们已经找到了私人利益和私人买卖的利益与国家对这种利益的检查监督相结合的尺度,找到了使私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的尺度。这就是农民的社会主义道路。
   列宁这些话的全文是这样的:“在我国既然国家政权操在工人阶级手中,既然全部生产资料又属于这个国家政权,我们要解决的任务的确就只有居民的合作化了。那些确信必须进行阶级斗争,为夺取政权进行斗争等等的人曾合理地嘲笑,讥讽和蔑视过社会主义,而这个社会主义,现在在使居民尽量合理化的情况下,自然就能达到目的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同志都明了,使我国居民合作化现在对我们有多么巨大的、不可限量的意义。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我们向做买卖的农民让了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让了步,正是从这一点(这与人们的想法恰恰相反)产生了合作制的巨大意义。实际上,在新经济政策时期,使我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因为现在我们找到了私人利益,私人买卖的利益与国家对这种利益的检查监督相结合的尺度,找到了使私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的尺度,而这是过去许多社会主义者解决不了的难题。的确,国家支配着一切大生产资料,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无产阶级和千百万小农及最小农结成联盟,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已有保证等等。难道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难道这不是我们通过合作社而且仅仅通过合作社,通过我们从前鄙视为买卖机关,并且现时在新经济政策下我们从某一方面也有理由加以鄙视的合作社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一切吗?这不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它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而且是足够的一切。”《列宁全集》33卷423页。
   这里,列宁说的是在新经济政策,即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合作化。斯大林恰恰忘记了新经济政策这个大前提。因此,斯大林在这里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
   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合作化列宁做了详尽的解释:“我觉得我们对合作制注意得不够。未必每个人都了解,现在,自从十月革命以来(不管新经济政策实行没有,其实在这方面应该说,正是由于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合作制在我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列宁全集》33卷422页。“在我国现存制度下,合作企业与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不同,因为合作企业是集体企业,但它与社会主义企业没有区别,因为它占用的土地和使用的生产资料是属于国家即属于工人阶级的。毫无疑问,合作社在资本主义国家条件下是集体的资本主义组织。同样毫无疑问,在我国目前具体经济情况下,当我们把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但必须是建立在公有土地上的,必须是处在工人阶级的国家政权监督下的--同彻底社会主义企业(无论生产资料或企业占用的土地以及整个企业都属于国家)联合起来的时候,这里也就产生了第三种企业的问题,即合作企业的问题。”同上427-427页。显而易见,列宁的合作企业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条件下,私人企业和国营企业的联合,这样的企业不是社会主义企业,但与社会主义企业没有区别,因此它只能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企业。如果我们要把合作企业变成社会主义企业,就要消灭合作企业中的资本主义成分,难道这还有什么疑问吗?
   由此可见,列宁说的合作化,合作企业,并不是社会主义企业。斯大林硬说,列宁把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的合作企业,看作是社会主义企业。这是对列宁的诬陷。
   4,斯大林为了替自己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辩护,杜撰了资本的定义。
   在斯大林时代,执行的仍然是新经济政策。因此,在所谓的国家社会主义下,存在着资本主义这个事实,斯大林无论如何是抹杀不掉的。但斯大林又不想提资本主义这个名称,怎么办呢?那就是给资本下个定义,只要斯大林所谓的资本消灭了,那么资本主义就消灭了。
   这个定义是:“资本是靠剥削雇佣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17页。有比较才会有鉴别。为了认识斯大林的定义,我把恩格斯的定义拿来比较。“资本是什么,是一宗货币,这宗货币变成为商品,以便再变成比原先数量更多的货币。”《对“资本论”一卷的评论》。恩格斯的定义说的是货币,资本家把一宗货币投入到商品经济中购买商品,经过一定的过程,然后把商品再变成比原先数量更多的货币。这是一宗货币的运动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购买--生产--销售的过程,就是用货币赚取货币的过程或者说是用钱赚钱的过程,就是三个过程的统一。因此,资本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斯大林的定义只讲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在这个生产过程中“资本是靠剥削雇佣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正确的。但是,斯大林抛弃了购买和销售的过程。如果只有生产过程,没有购买和销售过程,那么,资本家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就无法实现,就赚不到钱。资本就不成其为资本。这样以来,斯大林就把运动的资本变成了静止的资本,把活生生的资本变成了死的资本。因为资本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条件,试问,资本家仅仅在生产中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不去实现剩余价值,资本家如何赚钱,如何发财致富?因此,斯大林关于资本的定义是片面的,错误的,杜撰的。
   斯大林为什么要杜撰这个定义呢?这是因为苏联在30年代开始,农村实行集体农庄,城市实行企业国有化。这个事实表明,私人资本家在苏联确实消灭了。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既想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不想要资本主义的名称。这就使得斯大林不得不杜撰资本的定义。
   更可笑的是,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文中,为了避免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不提到资本主义以及与资本主义直接有关的范畴。玩起了文字游戏。例如,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有本质的不同,我们不能使用“必要劳动”、“剩余价值”,商品、货币、工资、利润与资本主义有本质的不同。另人不解的是,斯大林玩的这种文字游戏,竟然迷惑了许许多多的经济学家。
   五,毛泽东的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实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中国工人阶级将按照自己的意愿把中国社会改造成为自己的社会。
   解放以后“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毛泽东选集》合订本1323页。可见,中国当时的经济情况和列宁在十月革命时俄国的经济情况差不多。因此,毛泽东同志把列宁的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在一起,实事求是地在中国进行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实践。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实现
   毛泽东同志说:“中央委员会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验,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将要结束的时候,即1952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个总路线就是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期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以求达到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毛选五卷》138页。可见,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也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学说制定的。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现在有两个联盟,一个是同农民的联盟,一个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两个联盟对我们都很有必要,恩来同志也讲了这个问题。同资产阶级联盟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工业品来交换农产品。十月革命后,有一个时期,列宁就打这个主意。因为国家没有工业品去交换,农民就不拿出粮食来,单用票子去买他不干,所以列宁打算让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和国家资本主义结成联盟,为的是增加工业品来对付农村中自发势力。我们现在搞一个同资产阶级联盟,暂时不没收资本主义企业,对它采用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也就是为了搞到更多的工业品去满足农民的需要,以便改变农民对于粮食甚至一些别的工业原料的惜售行为。这是利用同资产阶级的联盟来克服农民的惜售。同时,我们依靠同农民的联盟取得粮食和工业原料去制资产阶级。资本家没有原料,国家有原料。他们要原料就得把工业品拿出来卖给国家,就得搞国家资本主义。”同上197-198页。
   毛泽东同志对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解释是:“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其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的管理之下,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资本主义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地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不错,工人们还要为资本家生产一部分利润,但这只占全部利润的一小部分,大约只占四分之一左右,其余的四分之三是为工人(福利费)为国家(所得税)及为扩大生产设备(其中包含一小部分是为资本家生产利润的)而生产的。因此,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同上88页。毛泽东同志还把国家资本主义写进了《共同纲领》“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与私人资本合作的经济为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应当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例如为国家企业加工,或与国家合营,或用租借形式经营国家企业,开发国家富源等”同上100页。
   毛泽东同志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中指出“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造。”同上98页。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第一,毛泽东同志理解领会了列宁的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并把这个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实践。第二,事实证明在过渡时期毛泽东同志没有受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影响,明确指明这就是资本主义。第三,既然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保护工人阶级的利益,限制,反对资本主义的言行是正确的。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继续
   毛泽东同志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说:“从1958年起,我们就确定了以自立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在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那一年又办起了人民公社,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在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也没有可能规定一整套适合情况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因为经验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干部和群众还得不到一整套的材料。得不到系统的政策教育,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行动。”《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即农业进入人民公社的集体化生产,工业进入全民所有制企业,农民的个体生产消灭了,私人资本家消灭了。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显然受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影响,就认为从1958年起,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但是,毛泽东同志与斯大林不同,毛泽东同志名义上承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实际上却按列宁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对所谓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因而在实际上承认从1958年以后中国仍然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
   首先,在1958年以前的过渡时期,即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时期,国营经济的生产方式与私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相同的,都是生产利润都是用钱赚钱。这种生产方式的特征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企业获得利润,工人获得工资,购买——生产——销售过程是资本的生活过程。在1958年以后,人民公社和全民所有制成了国家经济的两种基本形式,除了所有制变更外,其余都仍然按过渡时期的生产方式进行,因而仍然处于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时期。
   其次,从1958年以后,毛泽东同志利用马列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中对国家政权,对市场经济,对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改造。搞群众运动是毛泽东的一大发明。事实证明,毛泽东同志一方面承认国家资本主义的存在,另一方面一贯坚持同国家资本主义倾向的不懈斗争。
   最后,到了晚年,毛泽东同志已经意识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并不是马列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因此他告戒工人阶级:“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很容易。因此,要多看点马列主义的书。”毛泽东还说:“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由此可见,毛泽东同志在晚年实际上承认中国从1958年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一切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
   毛泽东的著作一字一句,毛泽东的活动一言一行,都表现出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用工人阶级的观点观察一切现象,用工人阶级的方法处理一切社会问题。一切为了工人阶级,工人阶级的利益高于一切。毛泽东同志把自己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中国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泽东同志深深懂得,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资本都是工人阶级自己的财富,都是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那就更是如此。“社会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毛选五卷》227页。
   毛泽东同志深深懂得,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形成,要推翻世界资本主义,只有全世界的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才能实现。中国工人阶级虽然是一部分,但是担负着推翻世界资本主义的重任。因此,毛泽东立志把中国建设成推翻世界资本主义的根据地,便成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任务。毛泽东同志认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整个革命历史证明,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要失败,有了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胜利了。”《毛泽东选集》合订本1368页。
   自从人民公社化以后,农民进入集体化生产,农民因此变成了农业工人,和工业工人一样属于中国工人阶级的范畴。
   中国工人阶级在毛泽东时代,既是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又是生产的主人。现在40岁左右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证实这一点。例如,工人阶级的吃、喝、穿、住、用几乎全部由国家和集体包下来,这就是著名的铁饭碗。这样做就解除了工人阶级参加生产劳动的后顾之忧。例如,由于工人和农民同样是国家的劳动者,因此,国家根据发展的需要,农民可以高兴的到城市参加工业建设,工人也可以高兴的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又例如,全国人民无论在生产中还是在生活中,由于社会风气良好,道不拾遗,夜不闭户,都有一种安全感。再例如,工人阶级子女上学、参加工作从来没有出现过困难。看病公费医疗,合作医疗。上学有助学金,毕业有工作。人人都愿当工人,不愿当干部。干部是人民的仆人不是官老爷。干部的工资和工人一样多。等等等等。
   工人当家做主是实实在在的,这并非是政治原因决定的,而是经济原因决定的,这就是:全部社会财富是由全体公社社员和全体工人的集体劳动共同创造的,因此,全部社会财富就归全体工人阶级所有、支配、享受。这个经济原因也是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原因。
 
4,毛泽东按照巴黎公社的原则建立工人阶级政府
毛泽东把党和政府的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降到和工人一样的水平。
毛泽东把工人,农民选进党和国家的领导机关。
毛泽东把政府变成同时监管立法和行政的工作机关。
毛泽东的全民皆兵就是废除常备军的最初步骤。
毛泽东为了反对党和政府内的官僚主义,特权思想不断地开展整风,并进行自下而上的由工人阶级进行监督的政策。毛泽东把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改变成人民的公仆,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
等等等等。
所有这些措施不正是巴黎公社的措施吗?在毛泽东时代,党和人民是鱼水情,干部和工人处于平等的地位,工人和农民结成真正的同志和朋友,人民团结,国家安定不正是毛泽东采取的措施的结果吗?
5,这里有必要说一下过渡时期的概念
无产阶级在象苏联和中国这种前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夺取政权以后,要经过两个过渡时期。
第一个过渡时期是列宁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从前资本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的特征是,国家经济还没有达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水平。因此,在这个过渡时期,实行的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即就是商品经济不能取消,资本主义还存在,但是它受无产阶级的限制、改造,规定其活动范围。当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水平达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水平后,无产阶级就要取消商品经济,消灭国家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
第二个过渡时期是马克思的过渡时期。马克思研究的资本主义是发展了的资本主义,是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水平。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在英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夺取政权以后,“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是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哥达纲领批判》。可见这个时期就是社会主义时期,即马克思称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在这个时期就是消灭了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时期。
由此可见,无产阶级在前资本主义经济国家里夺取政权以后,必须首先完成列宁的过渡时期,然后进入马克思的过渡时期。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证明,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就是列宁的过渡时期,从1958年到毛泽东同志的逝世,中国仍然处于列宁的过渡时期。要进入马克思的过渡时期就必须取消商品经济,消灭国家资本主义。因此,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任务就是进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问题在于,中国的经济水平是否达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水平,即1918年的德国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水平。如果达到了,就应该进入社会主义。如果未达到,就要想办法达到。如果已经达到了目标,不进入社会主义反而退到前资本主义时期,这就叫做倒退。
6,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毛泽东同志逝世,毛泽东同志在中国进行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实践,把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到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工人阶级国家。这里毛泽东同志取得的经验是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经验之一。这个经验完全和巴黎公社创造的工人阶级政府的经验,和列宁的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的经验,都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宝贵财富。因此,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也是世界无产阶级,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工人阶级的大救星。
历史将要证明这一点。
六,邓小平同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1, 改革开放
毛泽东同志逝世后,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时代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以便发扬成绩克服缺点纠正错误以利前进是应该的。邓小平同志总结过去开创未来的原则是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原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但是,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用工人阶级的观点来判断,或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用资产阶级的观点来判断,或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用小资产阶级的观点来判断,显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制定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社会是工人阶级的社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政府是工人阶级的政府。这是大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必须承认,从1949-1978年中国工人阶级(包括人民公社社员,他们是农业工人,也包括和工人农民在一起为工人农民的劳动出谋献策的知识分子)共同为国家,实际上就是为自己创造了社会财富。全部社会财富应该归全体工人阶级所有、享受和支配。这是颠仆不破的真理,这就是最大的实事求是。
   掌握这个真理,是我们认识、考察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一切社会现象的立足点。是我们处理、解决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一切社会问题的出发点。也是我们评价、甄别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一切社会实践的复归点。忘记了这个真理,就忘记了工人阶级,就会处于五里云雾之中,辩不请方向。抛弃了这个真理,就抛弃了工人阶级,就会背离工人阶级误入歧途。历史告诉我们,谁要是抛弃了工人阶级,谁就会被工人阶级所抛弃。苏联和东欧的共产党和政府的失败和垮台,证明了这一点。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进行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实践,把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工业基础的国家,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总结过去就是要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否完成了历史使命,是否达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水平,是否到了进入社会主义的阶梯口。如果经过总结认为中国经济已达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水平,那么开创未来就是取消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说要消灭货币,取消商品生产,进入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这不仅是工人阶级的理论要求,更重要的是工人阶级的实践要求。因为,既然工人阶级掌握了政权,也组成了集体的生产方式,工人阶级用自己的生产资料为自己生产,那么,工人阶级为了消费自己的产品,就没有必要使用货币。有谁见过,例如农民用自己的生产资料,使用自己的劳动,生产出的粮食,不去直接消费,反而要先卖出去换回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粮食进行消费,这不是多此一举吗?个人生产是这样,集体生产也是这样。
如果认为中国经济还没有达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水平,那么,就只有象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照过去方针办”,也就是说继续执行毛泽东时代的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实践。
邓小平同志复出后,针对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中表现出来的混乱进行了治理整顿是正确的,既符合毛泽东同志的遗愿,也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针对国家资本主义力图摆脱无产阶级领导权而表现出来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官僚主义,特权思想,腐败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之斗争也是正确的,既符合毛泽东同志的遗愿也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
   但是邓小平同志在如何实现四个现代化问题上,忘记了毛泽东近30年的实践经验,忘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这个最大的集体生产力。而是迷信小生产比集体生产优越,迷信私人所有制比全民所有制优越,这就形成了邓小平同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不理解小生产在商品经济中必然发展到资本主义大生产,不理解小资产阶级在商品经济中必然产生出大资产阶级。理论上是这样,实践上也是这样。因此在商品经济的环境中,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必然发展到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一种什么政策呢?第一,在农业上把集体生产改革成独立的小生产。第二,在工业上把全民所有制改革成独立的小手工业者、私人企业,股份企业,外国资本企业并存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第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把计划经济改革成自由的商品经济。
   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实质上就是逐步解除毛泽东同志对国家资本主义的各种限制,实质上就是逐步削弱工人阶级对国家资本主义的领导权。实质上就是逐步开放资本主义,让资本主义在中国经济中占统治地位。
   2,1978-1988年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时期 
   什么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呢?
   “中世纪的城关市民等级和小农等级是现代资产阶级的前身。在商业不很发达的国家里,这个阶级至今还在新兴的资产阶级身旁苟延残喘。
在现代文明已经发展的国家里,形成了一个新的小资产阶级,它摇摆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并且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补充部分不断地重新组成。但是,这一阶级的成员经常被竞争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而且,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他们甚至觉察到,他们很快就会失去他们作为现代社会中一个独立部分的地位,在商业、工业和农业中,很快就会被监工和雇员所代替。
在农民阶级远远超过人口半数的国家,例如法国,那些站在无产阶级方面反对资产阶级的著作家,自然是用小资产阶级和小农的尺度去批判资产阶级制度的,是从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替工人说话的。这就形成了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西斯蒙第就是这个学派的首领,对法国来说是这样,对英国来说也是这样。
这种社会主义非常精辟地分析了现代生产关系的矛盾,她揭穿了经济学家的虚伪和粉饰。它确凿地证明了机器和分工的破坏作用,资本和地产的积聚,生产过剩、危机、小生产者和小农的必然没落,无产阶级的贫困、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财富分配的极不平均,各民族之间的毁灭性的工业战争,以及旧风尚、旧家庭关系和旧民族的解体。
但是,这种社会主义按其积极内容来说,或者是企图恢复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从而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和旧的社会,或者是企图重新把现代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硬塞到已被它们突破而且必然突破的旧的所有制关系的框子里去,它在这两种场合都是反动的,同时又是空想的。
工业中的行会制度,农业中的宗法经济——这就是最后的结论。”《共产党宣言》48-49页。
为了认识邓小平同志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这里介绍一下西斯蒙第,蒲鲁东和杜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西斯蒙第
这里我把列宁对西斯蒙第的批判介绍给同志们。
西斯蒙第“把小生产变为‘社会组织’和‘生产形式’,把它和资本主义对立起来。我们也知道,这种对立只不过说明他们的了解极端的肤浅,这是人为地不正确地把商品经济的一种形式(大工业资本)提出来加以斥责,而把同一商品经济的另一种形式(小生产)加以乌托邦的理想化。...他们臆想出一种与社会生产关系无关的抽象的小经济,而忽略了一个小小的情况,就是这种小经济实际上是处于商品生产的环境中——无论19世纪20年代欧洲大陆的小经济,或者19世纪90年代的俄国的农民经济,都是这样。因此被浪漫主义和民粹派主义者捧上天的小生产者实际上是小资产者,他们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其他成员一样,也处在同样的矛盾关系中,同样用斗争维护自己,这种斗争一方面不断分泌出少数大资产者,另一方面则把大多数人赶入无产阶级的队伍。实际上正如大家看见和知道的,不处于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小生产者是不存在的,这种中间地位,必然使小资产阶级具有特殊性,即两重性,两面性,它倾向于斗争中幸运的少数,它敌视‘倒霉的’多数。商品经济愈向前发展,这种性质就表现愈明显,愈突出,而小生产的理想化只是反动的小资产阶级观点也就愈明显。”《列宁全集》二卷184页。
正因为西斯蒙第和一切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不了解小经济和大工业资本都是商品经济的形式,小生产者实际上是小资产者。因此就臆想出小生产比资本大生产优越。西斯蒙第提出的第一个措施是鼓励小农业。“当然,西斯蒙第不能不意识到实际发展是怎样的。因此,他在要求‘鼓励小农业’时直截了当地说,应该‘使农业发展的方向与现在英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幸亏英国有办法为自己的贫农做很多事情,把自己大量的村社土地分给他们...假如英国的村社土地分为20-30英亩大小的一块块自由土地,他们(英国人)就会看到,独立而骄傲的农民阶级,即他们现时惋惜其几乎要全部消灭的农民,将怎样复兴起来。”同上202页。要把英国通过羊吃人集中起来的大土地分成小块土地,农民就会复兴起来,难道这不是空想吗?
西斯蒙第提出的第二个措施是恢复工业中的行会制度。“西斯蒙第说‘我们已经指出这一阶级(即手工业者阶级)以往在行会和公会的制度下得到怎样的庇护,...这里并不是说要恢复他们的奇怪的和压迫性的组织...但是立法者应该报定提高工业劳动报酬的目的,使工业象从他们所处的不稳定的状态中摆脱出来,最后使他们容易取得他们称之为他们的东西...现在工人一辈子都得当工人,而以前工人的地位只是取得更高地位的准备和初阶。重要的是恢复这种升迁的可能性。应该做到使老板乐于把自己的工人提高到更高的地位;使受雇于手工工场的人真正从获得普通雇佣工资的工作做起,但也让他有好好工作就能获得一部分企业利润的希望。’
很难更清楚地表明小资产者的现实了!行会是西斯蒙第的理想,他说他不愿意恢复行会,其意思显然只是:应该采取行会的原则和思想(正如民粹派采用的是村社的原则和思想,而不是成为村社的现代纳税团体),而抛弃其中世纪的畸形丑态。西斯蒙第的计划的荒谬性,不在于他完全维护行会,想完全恢复行会——他并未提出这个任务。荒谬性在于,他把联合地方手工业者这种狭隘的原始的需要所产生的联合当作规范,想把这种标准,这种规范应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联合的社会化因素是机器工业,它摧毁中世纪壁障,消除地区、地域、职业的区别。“同上203页。显而易见,西斯蒙第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受压迫,受剥削的情况,他不是从根本上想办法消灭这种制度,而是企求资产阶级,提高工人的地位,给工人多分一点利润,这不是反动又是什么呢?
由此可见,西斯蒙第和一切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把已经形成的资本主义大农业退回到小农业,把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退回到企望资产阶级照顾工人阶级的行会制度,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和旧的社会。这不仅是反动的,而且是空想的。
(2),蒲鲁东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蒲鲁东进行了批判。
马克思说,蒲鲁东非常明白“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范围内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但是他不明白,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和亚麻一样,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的...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马恩全集》四卷143页。蒲鲁东先生认为“任何经济范畴都有好坏两个方面。他看范畴就象小资产者看历史伟人一样:拿破仑是一个大人物,他行了许多善,但也做了许多恶。
蒲鲁东先生认为,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益处和坏处加在一起就构成每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矛盾。
应当做的是: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同上145页。
可以看出蒲鲁东和一切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都犯这个毛病:他们遇到了社会中已经存在的经济范畴,例如资本、商品、货币、工资、利润、分工、竞争、市场、股票、利息、价值、生产、分配等等。他们不是去寻找这些经济范畴的产生根源,不是去分析这些经济范畴的相互作用,不是去确定这些经济范畴产生的必然后果,而仅仅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上,把这些经济范畴分成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力图用这些经济范畴的好的方面达到小资产阶级的目的。历史和现实的事实一再证明,小资产阶级妄图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其结果只能是保存了资产阶级,助长了资产阶级,而消除了小资产阶级。
例如,蒲鲁东对分工的看法是:第一,分工好的方面:“就实质而论,分工是实现条件和智能上的平等的方法”。第二,分工坏的方面:“对我们来说,分工变成了贫困的源泉”。第三,应当解决的任务是:寻找“一种新的结合,以便消除分工的有害方面,而保存其有益的作用”。
又例如,蒲鲁东对竞争的看法是:第一,竞争好的方面:“对劳动来说,竞争和分工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要使平等到来,必须有竞争”。第二,竞争坏的方面:“它的原理是自我否定,它的必然后果是把受它吸引的人消灭。”。第三,应当解决的任务是:“找出一个调和的原理,这一原理必须来自超乎自由本身的规律”。“因此,问题根本不在于消除竞争,消除竞争和消除自由同样是可能的,全部问题在于为他找到一种均衡,我看就是警察。”(以上引语为蒲鲁东语)。
马克思说:“蒲鲁东的全部逻辑总括起来就是:竞争是一种社会,现在我们正在这种关系下面发展我们的生产力。对于这个真理,他并没有在逻辑上加以发展,而往往只是更多的表述:竞争是工业竞赛,是自由的最时髦的形式,是劳动中的义务,是价值的构成,是平等到来的条件,是社会经济的原理,是命运的法规,是人类灵魂的必然要求,是永恒公平的启示,是划分中的自由,是自由中的划分,是一个经济范畴”。同上135页。
马克思在给友人的信中对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进行了绝好的评价:“蒲鲁东先生很清楚地了解,人们生产呢子、麻布、丝绸,而了解这么点东西竟是一大功劳!可是蒲鲁东先生不了解,人们还适应自己的生产力而生产出他们在其中生产呢子和麻布的社会关系。蒲鲁东先生更不了解,建立自己的物质生产水平而生产出社会关系的人,也生产出各种观念、范畴,即这些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观念的表现,所以,范畴也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这是历史的和暂时的产物。而在蒲鲁东先生看来却刚刚相反,抽象和范畴是原始的原因。根据他的意见,创造历史的正是抽象、范畴,而不是人。抽象范畴就本身来说,即把它们同人们及其物质活动分离开来,自然是不朽的,不变的,固定的。它不过是纯粹理性的产物,这干脆就是说,抽象就其本身来说是抽象的。多么美妙的同义反复。
这样当作范畴形式来看的经济关系,对于蒲鲁东先生说来,是既无起源,又无发展的永恒的公式。
换句话说,蒲鲁东先生不是直接肯定,资产阶级的生活对他说来是永恒的真理。他间接地说出了这一点,因为他神化了以观念形式表现资产阶级关系——范畴。既然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被他想象为范畴形式、观念形式,他就把这些产物视为自行产生的、具有自己生命的、永恒的东西。可见,他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的视野。由于他谈到资产阶级的观念时,寻求他们的平衡,而没有看到,现在他们达到平衡的方式是唯一可能的形式。
其实,他所做的是一切好心的资产者所做的事情。他们都说,竞争垄断等等在原则上,即如果把它们看作抽象的观念,是生活的唯一基础,但是它们在实践中还得大加改善。他们全都希望有竞争而没有竞争的悲残后果。他们全都希望有一种不可能的事情,即希望有资产阶级生活的条件,而没有这些条件的必然后果。他们全都不了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是一种历史的暂时的形式,也正象封建形式的情况一样。其所以发生这个错误,是由于在他们看来作为资产阶级的人是一切社会的唯一基础,是由于他们不能想象会有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在那里这种人不再是资产者。”(1846年12月28日马克思致安念柯夫)
“蒲鲁东先生彻头彻尾是个小资产阶级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在已经发展了的社会中,由于本身所处的地位,必然是一方面成为社会主义者,另一方面又成为经济学家,就是说,他即迷恋于大资产阶级的豪华,又同情人民的苦难。他同时既是资产者,又是人民。他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引以为傲的,是他不偏不倚,是他找到了一个自羽不同于中庸之道的真正的平衡。这样的小资产者把矛盾加以神话。因为矛盾是他存在的基础。他自己之不过是社会矛盾的体现,他应该在理论中表现出他在实践中的面目,而蒲鲁东先生的功绩在于他做了法国小资产阶级的科学解释者,这是一种真正的功绩,因为小资产阶级将来是未来一切社会革命的组成部分。”同上。
马克思在《论蒲鲁东》中说,蒲鲁东希望当科学泰斗,凌驾于资产者和无产者之上,结果只是一个小资产者,经常在资本和劳动,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之间摆来摆去。这个判断尽管非常严厉“我现在仍然担保每个字都是正确的。但是,同时也不要忘记,当我把蒲鲁东的这本书称做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法典,并从理论上证明了这一点时,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者还同时把蒲鲁东当作极端的革命这加以诅咒。因此,后来我也从来没有同意过那种说他‘背叛’了革命的叫嚣。如果说(他一开始就被别人和自己所误解)辜负了毫无根据的期望,那么这并不是他的过错。”《论蒲鲁东》。
(3)杜林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进行了批判。
杜林设计了一个“共同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他和蒲鲁东一样,对财富问题也提出了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作为对物的支配的财富,即生产的财富,是好的一面;作为对人的支配的财富,即到现在为止的分配的财富,是坏的方面,应该扔掉它!用于今天的关系,那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很好的,可以继续存在;但是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完全不适用,必须消灭掉。在写关于经济学的东西时,连生产和分配之间的联系都没有理解,自然就会得出这样的谬论”《反杜林论》184页。
“杜林的经济学归结为这样一个命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很好的,可以继续存在,但是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很坏,一定得消失。现在我们看出,杜林先生的‘共同社会’不过是这一命题在幻想中的实现。事实表明,杜林先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就其本身来说)几乎根本没有提出任何指责,他要保持旧的分工的一切基本方面,所以对他的经济公社内部的生产,也差不多连一个字都说不出来。的确,生产是同确切事实打交道的一个领域,所以在这个领域内‘合理的幻想’只能给自己的自由心灵以极小的飞翔空间,因为出丑的危险太大了。分配就不同了,根据杜林先生的意见,分配是和生产根本没有联系的,在他看来,分配不是由生产决定,而是由纯粹的意志行为来决定的——分配是他的‘社会炼金术’的注定的场地”同上294页。
由此可见,要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要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不仅在理论上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
(4)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
当我们认识了西斯蒙第,蒲鲁东,杜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观点后,我们必须弄请为什么把他们称为小资产者呢?
列宁说:西斯蒙第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维护落后的小资产者,他想站在一般劳动阶级的立场上,他表示自己同情这些阶级的一切代表“请问,究竟根据什么把他评定为小资产者呢?就是根据他不了解小生产(他把它理想化了)和大资本(他攻击它)之间的联系,就是根据他没有看见他所偏爱的小生产者农民实际上已成为小生产者,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下面这个把不同作家的理论归结为不同阶级的利益和观点的说明:‘不应该以为小资产阶级原则上是力图实现他自私自利的阶级利益的。相反地,他相信他自己获得解放的那些特殊条件,同时就是唯一能使现代社会得到挽救并使阶级斗争根本消灭的一般条件。同样不应该说所有的民主派分子都是小店主或崇拜小店主的人物。按教育程度和个人地位来说,他们和那些人可能有天壤之别。使他们成为小资产者代表的,是他们的思想不能越出小资产者的生活所越不过的界限,因此,他们在理论上得出任务和决定,就是小资产者由于自己的物质利益和自己的社会地位在实践中所得出的那些任务和决定。一个阶级的政治和文化的代表和他们所代表的阶级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就是如此’(马克思“拿破仑第三政变记”)”《列宁全集》二卷185页。
当我们把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介绍完了以后,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特征是:一,在商品经济的环境中,把大生产变成小生产,把社会化的集体生产形式变成小生产的生产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工业中的行会制度和农业中的宗法经济。二,在商品经济的环境中,把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当作社会主义的经济范畴,不去寻找这些经济范畴的产生根源,而是从道德上把它们分为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力图坚持其好的方面,但最终结果是陷入重重矛盾之中不可自拔,因而不得不按照这些经济范畴以它们本来的资本主义面目发生作用,统治人们。三,因此,要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要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就成了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最后信条。
如果我们把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特征和邓小平同志的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观点进行比较。可以得出结论说: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政策实质上就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
从1978年到1988年,邓小平同志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上制定政策,用小资产阶级的观点发表意见,以小资产阶级的方法处理问题,其结果并没有满足小农,小手工业者的愿望。这个愿望就是尽快富起来。相反,小农,小手工业者却不断地变成相对贫困的阶级,即变成无产阶级。而他们中的少数人却真正富起来了,并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这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按照邓小平同志幻想的那样让小农,小手工业者共同富裕起来,而是不以邓小平同志意志为转移地完全按照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中所揭示的从前资本主义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进行的。
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就农村经济改革来说,在取消了人民公社集体生产方式以后,独立农民的个体生产,十年来,在农村农民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商品经济,农民完全受市场支配。这里存在着任何商品经济和任何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一切矛盾,争取经济独立的斗争,生产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被排挤到无产阶级队伍中去,受少数人的商业资本和雇佣的剥削。在农民中没有一种经济现象不表现出利益的斗争和摩擦,不意味着对一些人有利,而对另一些人有损。在农村,农民中一切经济矛盾的总和构成了农民的分化。农民的分化减少了中等“农民”形成了两极的两类农民。两类农民的共同特征是经济的商品性和货币性。第一种是富裕农民,包括经营各种形式的商业性农业的独立业主,以及工商业企业主和商业企业主。他们在总人数中占少数,但在生产资料的总数中,在占有的农产品的总数中,在占有货币总数中,他们是农村的主人。第二种是农村雇佣工人阶级,即有份地的农民,日工、小工、建筑工人等。小块土地上极小规模的经营及其处于完全衰落状态,不出卖劳动力就无法生存,生活水平极其低下就是这类人的特征。
十年改革开放中,农村经济中出现的专业户、万元户、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代表了经济发展的主流,他们由农民变成了企业家,由小私有者变成了大资本家。由于他们的发展,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造成了工业劳动的后备军,另一方面,使农业不断地变成工业,使农民不断地变成工人,使乡村不断地变成城市。这种发展的趋势是小生产必然发展成社会化大生产。这种发展决不是邓小平同志设计好的,而是资本的运动的结果。资本的运动,一方面造成了生产资料的大量集中形成了资产阶级,另一方面造成了一无所有的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这样的发展是不符和邓小平同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意图的。
2, 1988年以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时期
1988年以前邓小平同志开创了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但是小资产阶级总是不听邓小平同志的指挥棒,一心要把自己变成大资产阶级。到1988年资产阶级队伍已扩大到开始左右中国社会经济的程度。到这时候,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即私人占有与社会化生产便发生了冲突。生产无序发展,通货膨胀,经济停滞以致引发社会动乱,都是这种矛盾的体现、爆发。到这时候,邓小平同志再坚持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已经不可能了。因为资产阶级已经左右中国经济发展,因此要使中国经济克服矛盾继续发展,必然就要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为资产阶级开辟道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就是这样做的。由此邓小平同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就转化为资产阶级社会主义。
什么是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呢?
“社会主义的资产者愿意要现代社会的生存条件,但是不要由这些条件必然产生的斗争和危险。他们愿意要现存社会,但是不要那些使这个社会革命化和解体的因素。他们愿意要资产阶级,但是不要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看来,它所统治的世界自然是最美好的世界。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把这种安慰人心的观念制成半套或整套的体系。它要求无产阶级实现它的体系,走进新的耶路撒冷,其实它不过是要求无产阶级停留在现今的社会里,但是要抛弃他们关于这个社会的可恶的观念。
这种社会主义的另一个不够系统,但是比较实际的形式,力图使工人阶级厌弃一切革命运动,硬说能给工人阶级带来好处的并不是这样或那样的政治改革,而仅仅是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关系的改变。但是,这种社会主义所理解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决不是只有通过革命的途径才能实现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消灭,而是一些行政上的改良,这些改良是在这种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实行的,因而丝毫不会改变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至多只能减少资产阶级的统治费用和简化它的国家行政事务。
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只有在它变成纯粹的演说辞令的时候,才获得自己的适当的表现。
自由贸易!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保护关税!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单身牢房!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这才是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唯一认真说出的最后的话。
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归结起来就是这样一个论断:资产者之为资产者,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共产党宣言》53-54页。
由此可见,中国从1988年起完全是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的。因此,中国社会出现的一切社会弊病,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要消灭社会中一切弊病,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 关于发展生产力
有人可能要说,不管你说中国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也好,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好,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综合国力提高了,这总是事实。
这就要回答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什么是生产力呢?生产力是发展社会生产的动力或力量。生产力包括三种动力:一,劳动力。二,集体力。三,自然力。
劳动力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挥和耗费自己的脑、肌肉、神经、手这种自身的自然力。在生产劳动中,劳动力表现为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生产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业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集体力是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的形式叫协作。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的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是集体力。不论在一定的情况下,结合工作日怎样达到生产力的这种提高,是由于与生产规模相比,相对地在空间上缩小生产场所,是由于在紧急时期短时间内动用大量劳动力,是由于激发个人的竞争心和集中他们的精力,是由于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是由于同时进行不同的操作,是由于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而达到节约,是由于使个人劳动具有社会平均劳动性质,在所有这些情况下,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产生的。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
自然力是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由科学产生的用于生产过程的自然力,是生产劳动的生产力。正象人的呼吸需要肺一样,人要在生产上消费自然力,就需要一种“人的手的创造物”。要利用水的动力,就要有水车,要利用蒸汽的压力,就要有蒸汽机。利用自然力是如此,利用科学技术也是如此。电流作用范围内的磁针偏离规律,或电流饶铁通过而使铁磁化的规律,就需要极昂贵的和复杂的设备。因此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但是生产力的这种提高并不是靠在另一地方增加劳动消耗换来的,这一点却绝不是一目了然的。
由此可见,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力,就是要发展和提高劳动力、集体力和自然力。
众所周知,邓小平同志提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三番的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提高生产效率,也就是要提高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工人在一定时间内以同样的劳动力强度,使之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资料的相对量。工人用来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的量随着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增长。在这里,这些生产资料起着双重的作用。一些生产资料的增长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结果,另一些生产资料的增长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条件。不管是结果还是条件,只要生产资料的量比并入生产资料的劳动力相对增长,这就表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的相对减少。由此可见,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结果,就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量的不断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是什么呢?就是总收入,总收入=工资+利润+地租。因而就是工人阶级新创造的的全部价值。由此可见,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就是工人阶级新创造的价值的增长。价值是什么呢?就是工人阶级在生产劳动中消耗的体力、脑力即劳动力或劳动在商品中的结晶、物化。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越多,商品的价值就越多。相反,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越少,商品的价值就越少。
改革开放20年以来,为了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三番的目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劳动力、集体力、自然力。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得今天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出现了繁荣的商品市场。
如何看待目前繁荣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商品市场呢?
这里举一个例子。假定在劳动生产率未提高以前,一个工人每天生产一双鞋,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后,采用了先进技术,一个工人每天生产两双鞋。可见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产品的数量也增加了一倍。试问,在这种情况下,价值或国民生产总值是否增加了一倍呢?显然不是。以前每双鞋的价值=一个工作日。现在每双鞋的价值=1/2个工作日。虽然鞋的数量增加了一倍,但是总价值没有变化。由此可见,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一倍,就单个产品来说价值减少了一倍,总价值并未增长。
如果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产品数量增加一倍,而是为了产品总价值增加一倍,就我们的例子来说,只有再建一个同样的鞋厂。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样两个厂就可以生产四双鞋,四双鞋的总价值=4X1/2=2个工作日。这时总价值即国民生产总值就增加了一倍,即翻了一番。由此可见,要想把总价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就必须把原来基础上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产品量增加四倍。
这样以来就会出现一个问题,目的是为了总价值翻番,增加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否能卖的出去呢?如果能卖出去,谢天谢地生产会继续进行。如果卖不出去呢?那就会形成生产过剩。生产过剩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经济危机。
由此可见,把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作为目标,利用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个手段,其结果只能导致生产过剩,引起经济危机。
看一看我们目前的经济现状,商品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工厂停工,甚至破产,银行贷款收不会来,工人失业、下岗,找不到工作,不就是追求价值发展生产的结果吗?不就是经济危机的前兆吗?
如果我们迷恋于陶醉于2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看不见以追求价值发展生产造成的恶果,不仅是中国的悲哀,而且更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悲哀。
4, 关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20年还有一张王牌,就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当我们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时候,应该着重看看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靠打工挣钱的人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了。占12亿人的80%就是10亿。这10亿人口靠打工挣钱,就形成了中国的工人阶级。只有这10亿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才能自豪地说,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靠什么提高呢?靠工资。工资是工人阶级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和1978年相比,工人阶级的工资提高了10倍,能以此说明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吗?
工资是用来购买生活资料的。和1978年相比,现在的生活资料的价格上涨了10倍。这说明,1978年工人阶级用当时的低工资购买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现在用高工资购买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并没有增加。例如,1978年一斤面粉1角8分,现在则是1元8角。1978年5元钱买一件衣服,现在50元钱买一件衣服。由此可见,不能说工人阶级的工资(收入)增长了10倍,生活水平也就提高了10倍。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工人阶级享受了1978年根本享受不到的生活水平,例如,过去是旧三大件,现在是新三大件。现在工人阶级既然享受了新三大件,而且还享受了更多的新产品、新技术。能以此说明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吗?
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够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小房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可怜的茅舍模样了。这时,狭小的房子证明它的居住者毫不讲究或者要求很低;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但是,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么,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被人轻视。
工人阶级的工资的增加是以利润的增加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前提的。利润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必然引起财富、奢侈、社会需求和社会享受等同样迅速的增长。所以,工人阶级可以得到的享受纵然增长了,但是比起有钱阶级即发财致富的人的那些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为增加的享受来,比起一般社会发展水平来,工人阶级所得到的社会满足程度反而降低了。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需要和享受是以社会为尺度,而不是以满足他们的物品去衡量的。因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所以它们是相对的。
由此可见,用新三大件,用工人阶级享受了从未享受过的新产品,就说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是片面的。因为和有钱的阶级相比,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
我们不谈工资和利润成反比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利润的增加就是工资的减少;我们也不谈相对工资规律,这个规律是,实际工资增加了,相对工资则下降了;我们还不谈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降低了商品的价格,也就降低了工人阶级的工资,这是一个置工人阶级于死地的规律。所有这些规律只是证明,在商品经济环境中,随着利润的增长,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工人阶级的实际工资趋于下降的趋势。
我们仅仅提一下工人阶级为了挣得更多的工资,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不得不拼命为别人干活的情况。
改革开放20年,中国社会财富处于迅速增长的时期。显然对于工人阶级来说这是唯一有利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企业大量增加,工人供不应求,业主与业主展开竞争,因此,工资提高了。
但是,第一,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他们越想多挣几个钱,他们就越不得不牺牲更多的时间,以致完全放弃一切自由来替别人劳动。这样就缩短了工人的寿命。
第二,工人阶级劳动的越多,生产的产品就越多,业主获得的利润就越多,国家的收入就越多。随着业主的利润增加,国家总收入增加,用于积累的部分也就增加。积累扩大着分工,分工则增加工人阶级的人数。随着工人阶级人数的增加,工人之间的竞争加剧,这样工资就下降了。因为中国人太多,你不去干总有人干。
第三,工资的提高在工人身上引起资本家式的发财欲,但是工人只有牺牲自己的精神和肉体才能满足这种愿望。
由此可见,在财富正在增长的情况下,工人阶级为了多挣点钱,就不能避免劳伤、早死、沦为机器和自己创造的财富的奴隶、新的竞争、以及一部分工人的饿死或乞讨。
这种情况我想90%以上的工人都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加以证明。
七,几点结论
1, 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和经验
马克思恩格斯告诉工人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资本都是工人阶级自己的财富。只是因为资产阶级无偿占有了工人阶级的财富,并在商品经济的环境中为自己赚钱,其结果,不仅造成了经济危机,而且给工人阶级造成了贫困。因此,全世界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把属于自己的财产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回来。
马克思恩格斯告诉工人阶级,一旦工人阶级掌握了政权,就要把全部资本,全部农业,全部工业,全部交通运输业,全部交换掌握在自己手中,建立巴黎公社式的工人阶级政府,取消商品生产,消灭货币,把全社会当作一个工厂,共同占有,共同生产,共同消费。在经过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后,就要进入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列宁告诉工人阶级,在前资本主义国家里夺取政权以后,要实行一种倒退的、改良的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从前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不是社会主义,不能消灭资本。当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生产水平达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水平后,就要取消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消商品生产进入社会主义。
毛泽东告诉工人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实践中,要按照马列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对国家资本主义进行严格的限制。要把农民和工人组织在集体化社会化生产组织中,按照需求有计划地组织生产,有计划地组织分配。在这个过渡时期,要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以工人阶级的观点观察一切现象,用工人阶级的方法处理一切问题。一切从工人阶级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坚决禁止和反对私人资本,坚决反对和禁止不利于工人阶级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文化倾向。
2, 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挫折和教训
斯大林把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篡改为名为社会主义实为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种经济形式总是排斥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因而,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垮台和共产党的失败。
其教训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这样就混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给世界无产阶级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从而推迟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取得胜利的时间。与此同时,推动了帝国主义向世界资本主义的转化。特别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垮台后,把全世界大多数工人阶级推向资本主义的水深火热之中。
邓小平同志把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业已形成的工人阶级的社会化、集体化的生产组织,改革开放为小生产的组织形式,从而形成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在商品经济环境中,小生产者很快地发展成为资产阶级,从而完成了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向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过渡。
其教训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已经达到或接近达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水平,不是及时取消这种生产方式进入社会主义而是迷恋于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商品经济环境中,小生产者就是小资产者,这样就以小资产阶级代替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商品经济环境中,小资产阶级必然分化为少数资产阶级和多数无产阶级。当资产阶级在社会生产中起主导作用时,资产阶级就取代了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除了名义上是社会主义外,完全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组织生产,由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便产生了一切自由资本主义,一切帝国主义和世界资本主义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矛盾。其前途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必然导致工人阶级的贫困。
3,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到1998年中国崩溃性的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出了它的前兆。为了防止中国在不远的将来爆发象在东南亚、日本、韩国、俄国那样破坏性的经济危机,从现在起就应该着手进行取消商品生产,消灭货币进入社会主义的工作。
中国已经具备了进入社会主义的条件。
    第一,在政治上,中国已有了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用于中国的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实践的30年的成功经验。取消国家资本主义很容易。
第二, 在经济上,中国已经有了20年改革开放给中国造成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水平。这是进入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第三, 在文化上,中国已有了毛泽东时代已培养出来的一代工人阶级的觉悟水平和文化水平,他们目前是各个经济管理部门的骨干,他们是进入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
     由此可见,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很容易。取消货币容易吗?我们看看改革开放20年以来,什么问题最多呢?追求金钱引发的问题最多。由于追求金钱,许许多多的人栽了跟头,犯了错误,进了监狱。我们成千上万的子女走上了抢劫、杀人、贩毒、卖淫的道路,这不是个人原因造成的,而是追求金钱这个社会原因造成的。改革开放以来什么问题最使人头痛呢?还是金钱!缺少金钱成了一切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障碍。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无论是国营企业、集体企业、私人企业、个体生产者、股份企业、外资企业都感到资金缺乏,致使的生产交换都受到了限制。既然如此,取消金钱不是每一个人都期望的好事吗?金钱已给我们带来了灾难,取消金钱已到时候了。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劳动者 1998 年10月于天津塘沽   



访问次数:2907
 

[进入论坛]       [留言本]       [本站介绍]       [管理员登录]

您是第   位访问者

 

[管理]友情连接:

毛泽东博览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强国社区     发展论坛     求实理论网     中共中央宣部党建网     中国文明网     毛泽东思想网     中共中央党校     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斯大林主义基本理论     七一社区网     学习共产主义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南街村共产主义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