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学习与实践
 我发表的主题 | 我参与的主题 | 返回首页 注册 | 登陆 | 资料 | 短信 | 搜索 | 帮助 
坛短信(0 新)
实践共产主义论坛 8 当代中国 8 转帖:“捐资助学荣誉证书”咋叫人潸然泪下
回复本帖发表新帖发起投票 点击统计:2046
 帖子主题:转帖:“捐资助学荣誉证书”咋叫人潸然泪下 精华/常规 冻结/正常 锁定/解锁 置顶/还原 置首页/还原
共产先锋



等级:20同志
经验:2952
帖子:571
注册:2004/2/17
档案 搜索 邮件 短信 引用 编辑 删除 移动 屏蔽/恢复 楼主
转帖:



“捐资助学荣誉证书”咋叫人潸然泪下 
 
 
2004-10-24 19:45:25 
 

作者: 罗义
 






开学第一天,外地在义乌务工人员刘光春(化名)收到了女儿从学校带回的一本荣誉证书,上面写着“刘光春,你捐资10400元助学,功在千秋,特此表彰”,下面的署名是“浙江省义乌市教育基金会”。望着这本价值万金“捐资助学荣誉证书”,年近四十的他不禁潸然泪下。(新华网报道) 





“捐资助学荣誉证书”,是政府部门对有识之士慷慨解囊支持教育之义举的表彰和肯定。然而,刘光春望着满含褒奖、赞扬的荣誉证书,为什么反而不禁潸然泪下呢? 





据悉,刘光春从老家安徽农村到浙江义乌打工已整8年,女儿刘丹小学毕业后到父亲“工作”的地方——义乌稠江中学就读。但由于刘丹是非户籍所在地的孩子,要获得进入这一公办学校学习的资格,得参加学校统一命题的入学考试。完试后,学校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划分出ABCD四个档次,制定了借读费缴费标准。成绩最好的A档学生9600元/三年,B档的11000元/三年,C档的13000元/三年,D档的则一律不予接收。老刘的女儿名列B档,需交11000元,其它杂费、作业本费等还不计算在内。 





如此看来,一个为义乌贡献了8年的父亲,自己女儿在当地入学除了要考试获得入学资格外,还得按照“荣誉证书”规定的天文数字摸出几年的积蓄“捐资助学”。再者,荣誉证书承载的不是荣誉,而是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歧视,对农民工自尊的猥亵。这怎能不让刘光春潸然泪下呢?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为国家的建设和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大量农民工流向城市,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日趋突出。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已达1.2亿,2000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和少年随父母一起流入城市,但其入学率仅为20%,仍有100万农民工子女“扒在学校的窗台上”或“在学校的大门口徘徊张望”。





这是为什么呢?除了家长主观上不送子女入学,没有经济承担能力等来自农民工家庭自身的因素外,那就是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教育公平发生偏差,农民工子女学生较大程度上被无情地剥夺了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权利。一些地方就如稠江中学这样,高额收取借读费、赞助费,增加农民工子女教育成本。部分农民工子女学生受到城市学校或教师的歧视,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等。当然,也还受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的制约,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的影响,等等。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温家宝总理去年教师节视察北京一民工子弟学校时的题词,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农民工子女的无限关怀。那么,与刘光春一样的千千万万名农民工何时才能不为“捐资助学荣誉证书”潸然泪下呢?他们的孩子何时才能“一个都不能少”地在校园快乐成长呢?这主要依靠和取决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首先得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就是要正确理解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权利,这一权利受到法律保护,不得侵犯。其次就是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维护教育公平。积极探索实践“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管理服务机制,整合资源,增加投入,降低成本,提供援助,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
 
-------------------------------------------
生为共产主义奋斗,死为共产主义献身!
2004/11/4 23:03:16
首页 上页 当前第 页 下页 尾页
回复主题:转帖:“捐资助学荣誉证书”咋叫人潸然泪下
帖子字数:最大 16384 字符

UBB 支持

HTML标记: ×

表情符号

 上传附件:(附件最大 50 KB)
     
程序名称:ZSCO_BBS 当前版本:1.0 0118
执行时间:120.0 毫秒 页面装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