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学习与实践
 我发表的主题 | 我参与的主题 | 返回首页 注册 | 登陆 | 资料 | 短信 | 搜索 | 帮助 
坛短信(0 新)
实践共产主义论坛 8 当代中国 8 钟学东:社会主义道路不可阻挡
回复本帖发表新帖发起投票 点击统计:2808
 帖子主题:钟学东:社会主义道路不可阻挡 精华/常规 冻结/正常 锁定/解锁 置顶/还原 置首页/还原
王长友



等级:53同志
经验:7674
帖子:2637
注册:2004/3/5
档案 搜索 邮件 短信 引用 编辑 删除 移动 屏蔽/恢复 楼主

社会主义道路不可阻挡

作者  钟学东


我国农村二十六年的改革实践证明:仍然是“不能走那条路”,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可阻挡的。

1978年12月,安徽省风阳县犁园公社小岗生产队,20名代表写下契纸,要搞分田到户,表示如搞不成,坐牢杀头也甘心。1973年3月,王任重副总理召开了7省负责人会议,纠正单干风。安徽省委书记万里不同意纠正,他讲:“你们不要强加于我们,我们也绝不强加于你们,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1980年春末,万里接替王任重的职务,大力推行包产到户,到年底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由年初的1%上升到15%。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给中共负责人讲:“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怕影响集体是不必要的。”1980年9月,中共发出了75号文件,通知各地可以支持包产到户。从此在中国农村掀起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变集体经济为包产到户的大改变。包产到户到1981年12月底达到40¥,1982年12月底达到80%,1983年底达到98%,全国恢复了单干化,847894个村改为村委会,12702个人民公社改为乡镇人民政府。仅仅3年时间,就把毛泽东时代建起的农村集体经济基本解散了。

包产到户到底怎样,农村情况有目共睹。河南农民有一首诗:“耕地累死牛,用水打破头,拖拉机不用了,大块地成了花布头。”安徽农民有一首诗:“集体分掉了,干部瘫痪了,机器锈掉了,公房倒掉了,大田变小了,科学种田停下了。”“辛辛苦苦30年,一夜退到解放前。”

中国农村人多地少,农事结束,闲人成群,能工巧匠,自谋职业,其他劳力没人组织,只好背乡离井,外出打工。

单干种田非常困难,耕地出钱,浇水出钱,化肥出钱,治虫出钱,忙禄一年等于白干。有农民讲:“面对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一年,七折八扣拿走了,算来不如不种田。”有的农户为了花钱,宁愿种花种草也不种粮。有的农户只要口粮田,不要责任田,造成一些土地荒芜。

农村税费多如牛毛,“人民好象唐僧肉,谁见谁想咬一口。”这是普遍现象。农民的收入不多,支出不少,再加上浮夸成风,把农民说得富的流油,这更是雪上加霜。他们有病看不起,小病强忍,大病等死。上学交不起学费,考上大学的只能靠银行贷款和社会募捐。很多农户仍然住在破烂的房舍内。

包产到户引起了农民的信仰危机,很多人感到共产主义的渺茫,自私自利之心空前澎涨,人与人之间都成了金钱关系。抽签算命,求神拜佛,为的是快快发财。有些人只顾自己,连自己的父母也不供养。

由于精神空虚,感到无聊,加上幻想得利,在农村赌博成风。有些人为了发财或摆脱困境,不惜采取非法手段,走上犯罪道路。

农村的贫富分化,造成了社会治安混乱。为了防盗,养牛的跟牛睡,养猪的跟猪睡,养羊的跟羊睡,稍不注意,仍被牵走。也有为贼所逼,大睁着眼看着牵走。暴发户也不安全,一个院子两个门,盗贼撬前门,他从后门逃走。有一个发了财的党支部书记讲:“解放前群众宁舍亲生去保护公产党员,现在如果国民党来了,我只好上吊自杀。”

《中国农民调查》一书,是作者用三年时间,在包产到户的发源地--安徽省调查成书。他们通过深入调查,才知到,安徽剩最贫困的地方,会是在江南,是在闻名天下的黄山市休宁县的白际乡。在那里,我们吃惊的发现,大山里的农业生产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农民一年累到头,年均收入只有700元,月收入仅摊到58元:许多农民住的还是阴暗、潮湿、狭小、破旧的泥胚房子,有的,甚至连屋瓦也置不起,房顶还是树皮盖的。因为穷,一旦患病,小病强忍,大病等死,全乡620户人家,贫困户竟占了514户,达到82.9%:全乡2180人,贫困人口也占到1770人,达到81%。可是,就在这样一个贫穷的乡镇,因为前几年乡村干部搞浮夸,居然被上面认定以经脱贫,派下来的岢捐杂税,压得村民透不过气,而且,这个乡的乡长又是个敲骨吸髓的贪官,就在我们去前才被法办。

“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今天是什么情景?村委主任严宏昌讲:“村干部7人,支书、主任、文书、每人年薪1800元;另外4个人,每人年薪就只有1000元,就这样的工资,不能说是多吧,可仅这一项加在一起,也得要9400元,村里没有能暂攒钱的企业,村干部的工资首先便没了着落;优抚对象的补贴、贫困户的救济,自然成了问题,再说村里还有3个‘五保户’,每人每年要1800元,3人一年就是5400元,这笔供养费也就难兑现。他无可奈何地说了句顺口溜:“现在是,国家财政扶摇直上,县级财政摇摇晃晃,乡镇财政没啥明堂,村级财政一扫而光。” 

包产到户的发祥地是上述那个样子,其他地方又是怎样呢?2000年春天,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敢于说实话的党委书记李昌平,在给国务院领导的一封信中,说了这样三句话:“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朱容基批复:“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虽非全面情况,但问题在于我们往往把一些好的情况当作全面情况,而又误信基层的“报喜”,忽视问题的严重性。”

温家堡总理在2003年3月19日,回答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时讲:“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以经成为制约农村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13亿人民有9亿农民,目前没有摆脱贫困的30000万左右,这是按每年人均收入625元的标准计算的。大家知道这个标准是低水平的,如果标准再增加200元,农村贫困人口就是90000万”。 

2001年9月,在陕西省县级以上干部中流传一本内部资料,名为《向农民道歉》,作者时任陕西省白水县县委组织部长马银录。这个资料是他处理本县西固镇器休村因交税纠纷,发生了数白农民打砸镇政府和派出所的恶性事件中的手记笔录,他通过走家串户了解民情,引起他震动的是,一些农民生活的困难程度达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

“农民武来贵家,没钱用电,点蜡烛点了20年。”“董自怀,有胃病,胳膊受过伤,不能干重活,他媳妇叫葡萄,是家中的主要劳力。两个孩子,一个上五年级,一个上三年级。两扇大门很烂,用铁丝拴在两根木柱上,现在欠款7000多元,每笔欠款都记得很细,其中借人家1块2毛钱都记得清清楚楚。孩子上学交不起学费、课本费,几次被学校挡在门外,不让上学。

就是这样一个家庭,1999年11月23日晚上,一位农税干部嫌葡萄交税少,竟把她打得满嘴是血,这还不够,又和镇上两名同志封了葡萄家的门,让孩子无处吃饭。”马银录震动之余讲道:一直以来对农民生活的认识,主要来自各种宣传报导,这些报导给他的印象是:农民应该都过上了富裕的日子,这次深入到基层,才真切体会到了农民之难。 

县、乡、村三级财政的主要来源是农村集镇,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缓慢,这三级财政很不景气,农村教师和乡村干部的工资长期拖欠,不少地方的工费医疗早以取消,医疗没钱保险,看病全由自己出钱,再加贪官们的挥霍,形象工程的建设,不少县乡财政,早以是债台高筑。现在许多县乡财政,实际上以成为“吃饭财政”、“讨饭财政”、“借债财政”。 

农村26年的实贱证明:走包产到户,各搞各的路,必然会使广大农民走上独木桥。在中国出现严重的“三农”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1983年12月底,我国农村的集体经济基本解体,改革为各搞各的单干个体经济。但是集体经济并没有彻底解散,按2%计算,全国还有16957个村子仍然是坚持集体经济。

南街村党委书记王宏斌,回答《乡约》栏目主持人的提问时讲:我们并不孤立,全国集体经济搞的好的村子有6000多个,洪湖市洪林村党委书记叶昌保,他在《我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点建议》一文中讲:全国农村发展大致走了两条路:一条是以家庭经营为主,“各搞各”,集体经济几乎为零,这在全国是绝大多数;令一条是以集体经营为主,搞“共同上升,共同富裕”,家庭经营几乎为零,有资料显示,走这条发展之路的村庄在全国有7000多个。

目前,集体经营搞的好,在全国闻名的,我们可以了解的就有:刘庄村、华西村、南街村、窦店、大邱庄(前期),韩村河、横店,红豆村、半壁村,南岭村,后石村,红咽村,藤头村,西滑村,兴十四村,东大站,西街村,八家户村,沈泉庄,金鸡台村、北徐村、洪林村、前南峪和周家庄(原人民公社)等20多个。这些坚持集体经营的农村,生产的发展、数倍、数十倍、数百倍、甚至上千倍的超过了包产到户的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已经部分或大部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人们的思想、道德高尚,人民公社精神在这些地方得到以生动地表现。社会治序良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们祥和而安。 

南街村有840多户,3100多人,耕地1000亩,人均3分地,从50年代开始,一直走集体化道路,还成为“农业学大赛”的先进单位。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亩产平均超千斤,还建起了村办工厂。劳动日值达到1块5角。1981年,随着大气候,也搞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两个小工厂搞了个人承包,结果是:粮食亩产下降到不足500斤。有些农民外出乞讨,把钱装入个人腰包,成了富翁。于是群众告党支部,贪污、私分、喝群众的血,不要良心。大几报近的贴在大门口,远的贴到县委。

年轻的党支部书记王宏斌,经过痛苦思考,认识到:“群众不是骂我,是嫌我不坚持走集体化道路。”于是,1984年春节后,毅沿张出布告,发动群众讨论:“南街村向何处去?”通过民意测验,大多数人同意,党支部决定再把土地和二厂收归集体所有,并发誓永远走集体经济致富的道路。

党支部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制定了“坚持外园闯商海,严守内方治南街。”的行动纲领。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已显示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强大威力。农业实现了规模化、水利化、机械化、设施化和集约化。只有70名职工常年负责1000亩的耕作。亩产稳定在1500斤左右。而且是高效农业,种的是优质种子田。在工业上,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现有企业上配套,以食品工业为龙头,发展到26家企业,就业人员达到11000人,大部分来自社会各方。

全村年产值,刚收归集体的第一年--1984年是70多万元,1988年1400多万元,1989年2100多万元,1990年4100多万元。1991年1.1亿元,1992年2.1亿元。1993年4.2亿元……1999年14.2亿元。十几年增长了2000多倍。省长李长春同志讲:“比深圳速度还深圳速度”,比深圳速度高16倍。随着生产的迅猛发展,南街人的生活水平也快速提高。1999年投资1000万元建设的幼儿园,水平超过了北京的总政幼儿园。中小学规模,设备可以和国家一级大学比美。从入托到大学,费用全由集体供应。1997年创办的“希望戏曲学校”,从全省100多个县招收10至11岁孤儿及特困学童,经过三年的严格训练,以连夺六枚国家级金奖。

从1996年起,投资数千万元,建起了20多栋高档次的高层公寓式住宅楼。如今全村村民都以迁入新居。每户是三室一厅,92平方米,室内的高级床,沙发,衣柜、桌椅书架、工艺品架、还有彩电、冰箱、洗衣机、中央空调,液化器灶等,全是公家配给的。

南街村的生活消费品,油盐、酱、醋、酒、鸡、鸭、鱼蛋等,大部分是集体供给的。粮食每人每月40斤,来客住久,粮食不足,可到村粮店购买,不分大米白面,每斤只收1角8分。南街人的精神文明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社会环境非常清净。早二十世纪末,南街村以开始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分赔原则。到南街村参观过的人,大都异口同声,赞扬南街村是“人间天堂。”
 
河北省邢台县的太行山深处,有个山庄叫前南峪。全村360户,1290人,有山场薄地9700亩,这些土地除了石头还是石头,碾米捣石臼,吃面推石磨,住的石头房,走的石头路。过去的前南峪是:有雨洪水川,无雨火焰山,山坡和尚头,土地顺水流。1963年秋天,一场暴雨连续下了七天七夜,造成山顶滑坡,泥、沙、石流,滚滚冲了下来。房屋倒塌,连每人的6份保命田也被冲垮。

面对洪灾,有人痛苦失声,有人投亲靠友,还有的卷起铺盖,流落他乡……在这关建时刻,老书记郭明跃带领支部一班人,抗洪救灾,重建家园,稳住了群众情绪。洪灾过后,党支部结合本村实际,和群众一起制订了二十年改造山河的计划。从此,前南峪人展开了治山,垫地、造林绿化的历史性大会战。

会战队伍以民兵为骨干,党团员带头,披着星星来,顶着月亮回。干部、党员吃住在山上,垫地没有土从四里外的山坡上,一车一车去拉,一担一担去挑,一筐一筐去背。肩磨破,拉车绳勒进肉内,也不下工地。

老支书腿受伤了,仍坚持和几个60多岁的老党员捆在一起比着干。在垫地造田的同时,又向荒山开战,村干部带领群众,一天两头见星星,三顿饭吃在工地上,从崩山垒石到刨坑填土,从播种育苗到担水载树,为绿化荒山大干不止。冬天抡锤扶钎,手被震裂,贴上胶布继续干。三伏天顶着烈日,浑身冒汗,直到把日头吓退。妇女们扛石头,脑后磨得不长头发,没有一句怨言。

老支书郭明跃劳累病倒,新支书郭成志接过担子,继续大干,累成胃病,直到出血,也没有离开工地。青年党员郭海文在一次悬崖塌方时,舍己救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经过二十年的坚苦奋斗,前峪人终于在荒滩上垫地400亩,造梯田300亩。修护村坝17公里。9000亩山场得到了治理和绿化。从此结束了吃返销粮的历史,开始向国家交贡献粮。告别了“碗里稀粥照月亮”的苦日子,过上了温饱生活。

前南峪人并没有满足以取得的成果,他们依照“靠山吃山”和“靠科学技术”的路子促使粮食高产和鲜果丰收。支书郭成志三下昌力果书研究所,请来了果树专家王金章,查看了13303棵果子树,改变过去的望天收为科学管理,以民兵为骨干,组织一个32人的栗子树修剪队,经过修剪的栗子树,当年赠产板栗20万斤。人均收入300元。通过王金章,引来了河北大学、河北林学院等24所大学院校和科研单位,与前南峪建立了协作关系,十年间为本村陪养了技术人才214名,农民技术员127名,使前南峪村的农、林、牧、副业实现了稳产高产,良性发展的局面。

党支部率领群众大兴水利工程,截潜流、垒塘坝,修水库,把泉水引上山,利用滴灌、漓灌,防渗渠等多种方式,使700亩农田、9000亩山场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聚宝盆。前南峪依靠集体力量,彻底改变了山村面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包产到户之风席卷全国,邢台县630多个村,绝大数以经实行,前南峪也有人主张分地、分山、分果树到户,搞大包干。在街上贴出了大字报:“根除大锅饭。”“郭成志不分地、不分山、对抗中央。”“坚决把郭成志拉下马。”……还有几个青年农民闯入郭成志家,扬言要分山分树!并质问:“你硬不分山,不分果树,想图个啥?”郭成志义正辞严的回答:“图前南峪大家共同富浴。”

他引导群众认识到,集体30年积累的财产是何等坚难,只有衣靠集体力量才能使集体经济更快发展。并宣布了党支部的决定:要分林果业、农业、养殖业搞专业承包。说服了闹事的农民。由于29封告状信寄到了北京,县里、市里、省里、中央都派人到村里调查。经过调查,中央派来的同志说:“专业承包可以,但要听群众的议见。”省委书记听了汇报,公开对群众说:“可以保留一个前南峪,试试看!”前南峪的集体经济保住了。 

1984年,前南峪的人向石头开战了!郭成志背着石头到石家庄,借开人代会的机会请教专家。由此,弄清了前南峪村的山上,到处是石英石、重晶石、大理石、石棉石等10多种矿山资源。他们首先集资建起一座化工厂,当年就生产出1200吨工业硫酸钡、400吨硫化碱,获纯利润20万元。1985年,群众集资40万,贷款90万,又建成一个锡铁厂。投产一个月,生产100多吨,由于市场不景气,全部积压。

郭成志带头承担责任,要求个人承包,还清债务。全体党员和全体干群一致表示:种庄稼还有个旱涝欠收,何况是办工厂,要说赔,前南峪人人有份。群众的充分理解,激励着党支部一班人。

郭成志,孤身一人走东北,下山海,闯湖广,寻找新项目,搞市场调查。他啃干粮,喝自来水,住车站候车室……因劳累成疾,住进石家庄医院。在乡亲门长途跋涉,一批批去看望的情景下,他病没痊愈就出院了。

终于找到了华北工业硅集团公司,达成协议,把锡铁厂改造为工业硅厂。

1986年12月1日,一举试车成功。产品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质量标准,年产值140万元。1997年前南峪以形成了一个有6个企业组成的村办工业群体。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加大了对农林业的投资,使农林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业劳动力由114人减少到了34人,大批劳力转移到林果业和工副业生产上来。一个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城市化的经济格局,在前南峪村得到实现。 

1995年,前南峪村人均收入2800元。全村储蓄258万元。吃粮吃菜不花钱,自来水通到各家,户户有电视机,洗衣机、用电补50%,实行合作医疗,医疗费补70%。老人实行退休制,退休每月300元到500元。学生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每考上一个大学生,补助500到800元。由于物质条件的改善,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夜校每晚开课,各种学习班不断开办,每周都有电影,一年3次戏,请名流演员演出优秀节目。全村没有打架斗殴,没有刑事犯罪,也没有赌博、酗酒,在这里是一派党风正、村风好、民心顺、社会秩序安定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前南峪人,自己富了不忘帮助别人致富。他们建立的《太行山板栗技术开发中心》,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辐射5省市、18个县,143个乡镇。截止1997年,无偿地为这些地方培训技术人员3384人次,派出技术骨干无偿服务3200次,提供优良接穗200多万个,帮助沙河、临城、内邱、武安、涉县及湖北、安徽、贵州等外省地区,引进栗树科学管理,使这些山村脱贫致富。还帮助近村,办起18个矿点。 

前南峪人,给我们指出了,依靠集体力量、艰苦奋斗、改造山区、拖贫致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方向。 

湖北省洪湖市洪林村党委书记叶昌保,他在《我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点建议》一书中,向我们介绍了洪林村走“巩固壮大集体经济,共同上升,共同富裕”之路的情况。 

洪林村,在1970年以前,还是一个“吃粮靠返销,种田靠贷款,生活靠政府”的三靠村。全过刮起包产到户风时,他们没有随风解散,而是坚持以集体经济为主,搞“共同上升,共同富裕”。

经过34年的艰苦奋斗,洪林村发生了巨变:现在有农工商企业19家,资产总额2.8亿元。人均16.5万元。村民享受着学前及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医疗免费、水电半价,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等十项福利。

洪林村没有百万富翁户,也没有贫困户。农村普遍存在的“上学难”、“就业难”、“养老难”、“计划生育难”、“社会治安难”,在洪林村不仅不存在,而且做的可以。在洪林村外来的务工人员达到1300人。全村男60周岁,女590周岁以上退休人员,月均可领到350余元的养老保险金。在文化生活方面,投资300多万元,建立了文化宫,有管乐队、秧歌队,龙灯队、腰鼓队,礼仪队等8支基本文体队伍。

洪林村通过“互联帮带”活动,从1987年至今,在洪湖市全市108个村支部建立了“互联帮带”关系,帮助其中24个村脱贫致富,12个村跨入了省地市先进行列。同期内为互联帮带村拆借资金270多万元,代培各类技术人员280多人。 


洪林村发展的过程,叶昌保同志把它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句是“手挽手并肩走”即在上世纪70年代,发动贫困乡亲,团结一心,靠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搞“三圃生产”科学种田,解决了全村人的温饱;

第二句是:“放开手大步走”,即在上世纪80年代,坚持集体经济不解体,带领村民大搞稳农兴工,从而使全村经济由农业型转为工业型,同时在强大经济支撑下,村民在1985年,实现了自行车、电风扇、沼气池、电视机、将军楼的“五个一”到户。并享有吃水、用电、理发等不要钱。

第三句是“甩开膀子跑步走。”即在上世纪90年代和进入新世纪,提出了集体经济为主,混合经济为辅的思路,继续坚定的走“共同上升,共同富裕”之路。依靠强大的集体经济,大搞内引外联,参与国企改制。收购了拥有1200多名职工、纺织规模4万锭的洪湖市最大国有企业市棉纺总厂纺部工坊,使集体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全村实现利税1600多万元,其中日均上缴国家税金近两万元。 

1982年以来,洪林村先后被评为全省、全国先进单位,村党委先后两次被中组部授于“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1955年,22岁时担任“村官”,27岁时当“乡官”,53岁时当“县官”,59岁时再当“村官”。他带领华西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把一个贫穷破烂的江南小村,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幸福的农民乐园,被誉为“天下第一村”。

到2003年,华西村的总收入以经超过60亿元,农民家家住别墅,户户有轿车。 
农村26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走集体经济为主,“共同上升,共同富裕”的道路,就可以避免严重的“三农”问题,就一定会使广大农民走上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康状大道。 

历史再次雄辩的证明:资本主义那条路是走不通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可阻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29 16:56:28编辑过]
-------------------------------------------
学习、宣传、捍卫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全部理论的主要观点,在现有的环境和条件下,尽可能更多地实践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用彻底消灭私有制度和私有观念的正确舆论引导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用彻底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一切剥削制度、彻底解放全人类、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鼓舞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播撒共产主义的火种,把国内外共产主义运动推向新的高潮!
2004/10/29 16:54:39
钟声



等级:16同志
经验:2555
帖子:609
注册:2004/7/7
档案 搜索 邮件 短信 引用 编辑 删除 屏蔽/恢复 2
是啊,还是让带领18户农民私分生产队田产的村主任严宏昌现身说法,最能说明问题!它足以让世人看到,从集体所有制变为私有,所导致的首先是孤立无援的农民吃二遍苦、遭二茬罪,其次是基层党组织失去经济基础而走向无力乃至虚无,再次是逐步削弱乃至最终取消党的基层领导和全面领导。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任人皆知的事实!它还可使人联想到罪恶的厂长负责制和企业承包制,都是削弱直至不要党的领导的开端!“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像南街村、华西村、窦店村等成千上万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英明正确的举动,不能成为制定农村改革政策的依据,而小岗村18户农民的愚蠢举动却可成为邓小平制定所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依据,险恶用心确实可见一斑。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解体,党在农村的领导是否空有虚名?相反,集体经济的壮大和不断发展,党的领导又是何等坚强有力!要知道,革命导师列宁所说的集体农庄“合作的意义是无可估价的”,道理就在于此。事实上,改革并不是邓小平的发明,文化大革命同样是改革,而且是一场确保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大得民心而从不“骂娘”的改革!邓小平曾经说过的人民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其实是最好的自我否定。看看那些十分贫困的农村,到底是谁吃了改革的肉!该不是以邓小平为首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及其妻女子侄吧?何况,如果把债台高筑的经济状况能敢向全国人民说清楚,则全国人民更将看到,泡沫式的繁荣的背后,就是国民经济的巨大隐忧!但如果把这巨大隐忧公诸于世,或许正是解决诸多问题的良好开端!
-------------------------------------------
2004/10/31 8:08:31
共产



等级:05同志
经验:717
帖子:101
注册:2004/9/9
档案 搜索 邮件 短信 引用 编辑 删除 屏蔽/恢复 3
很好啊!我们的毛主席为世界留下了一个群体,一个走共产主义道路的经济群体。可是这是一个他老人家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感谢王宏斌,郭明跃,郭成志,叶昌保等等的数以千计的基层干部们。我代毛主席他老人家感谢你们。最后还要感谢 钟学东同志让我们看到了这片令人激动和欣慰的文章。
谢谢你们!
-------------------------------------------
我坚信我是一个纯粹的共产主义者
2004/11/2 14:26:55
szjccc



等级:01同志
经验:32
帖子:11
注册:2005/1/20
档案 搜索 邮件 短信 引用 编辑 删除 屏蔽/恢复 4
现实令人忧心如焚啊!
-------------------------------------------
入党难!!!
2005/6/8 0:40:12
勃尔只斤



等级:01同志
经验:7
帖子:7
注册:2005/7/2
档案 搜索 邮件 短信 引用 编辑 删除 屏蔽/恢复 5
以前搞包产到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现在集体化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嘛
-------------------------------------------
2005/7/3 13:22:53
xta_yga



等级:01同志
经验:137
帖子:134
注册:2005/5/16
档案 搜索 邮件 短信 引用 编辑 删除 屏蔽/恢复 6
支持楼上!以前一刀切地搞集体化,前苏联、中国,一共饿死了多少人,总不见极左派们拿出来讲一讲。现在总算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中国还有那么多,没有实行南街村模式,也富起来的乡镇。干吗只盯着一个南街村不放呢?
-------------------------------------------
2005/7/3 16:21:51
yishi



等级:02同志
经验:179
帖子:153
注册:2005/6/28
档案 搜索 邮件 短信 引用 编辑 删除 屏蔽/恢复 7

以下引用xta_yga于2005-7-3 16:21:51的发言:
支持楼上!以前一刀切地搞集体化,前苏联、中国,一共饿死了多少人,总不见极左派们拿出来讲一讲。现在总算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中国还有那么多,没有实行南街村模式,也富起来的乡镇。干吗只盯着一个南街村不放呢?



在市场经济的物欲横流汪洋大海中,如果存在一些与众不同的小岛,是应该引起注意,只要不违法就应该允许存在并受到法律保护。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类似共产主义的经济组织。
像生物进化一样,保持多样化是社会向合理的方向健康发展的条件。

一刀切从来都是错误的。
-------------------------------------------
一石
2005/7/3 18:19:18
首页 上页 当前第 页 下页 尾页
回复主题:钟学东:社会主义道路不可阻挡
帖子字数:最大 16384 字符

UBB 支持

HTML标记: ×

表情符号

 上传附件:(附件最大 50 KB)
     
程序名称:ZSCO_BBS 当前版本:1.0 0118
执行时间:268.0 毫秒 页面装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