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学习与实践
 我发表的主题 | 我参与的主题 | 返回首页 注册 | 登陆 | 资料 | 短信 | 搜索 | 帮助 
坛短信(0 新)
实践共产主义论坛 8 实践共产主义研讨会 8 (征求意见稿,完整稿 1稿)一
回复本帖发表新帖发起投票 点击统计:1189
 帖子主题:(征求意见稿,完整稿 1稿)一 精华/常规 冻结/正常 锁定/解锁 置顶/还原 置首页/还原
虚谷鬼才



等级:01同志
经验:33
帖子:15
注册:2011/12/28
档案 搜索 邮件 短信 引用 编辑 删除 移动 屏蔽/恢复 楼主
(征求意见稿,完整稿 1稿)
《重建无产阶级政党暨国际联盟的共同宣言》(征求意见稿,完整稿 1稿)
起草人: 王继生, 网名: 虚谷承成、虚谷鬼才。 
2014年 冬

说明——《重建无产阶级政党暨国际联盟的共同宣言》(征求意见稿 )【2013年 夏 稿】发布以来,现已收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建议和各种质疑,经与部分同志的私下讨论,已对前稿做了较大修改和重要补充,现发布于下,继续征求意。由于文章很长,做了一些分段处理,还请复制下载仔细审阅,并继续接受批判、辩论、和征求意见。意见建议请发邮件至——wjs4105992@163.com      批判、辩论请在本文评论栏。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

一,关于重建无产阶级政党暨国际联盟的呼议书 
二,用真理之光照亮未来 
三,《重建无产阶级政党暨国际联盟的共同宣言》(征求意见稿)

———————— 

关于重建无产阶级政党暨国际联盟的呼议书——
提出重建无产阶级政党暨国际联盟的紧迫性问题,是基于目前世界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方式的垂死挣扎,已使世界性资源环境严重恶化,新老资产阶级的无情与贪婪,加重了对全世界无产阶级(我们是99%。采用“占领华尔街”运动时提出的定义。以下同)的残酷剥削和掠夺,导致整个无产阶级及其全人类生存状态的严重恶化。人民要革命、求生存、争发展的革命浪潮风起云涌,“资本主义走不通, 世界需要大转型”,已成为理性人们的共识。
 “世界需要大转型”,怎么转?转向哪里?马克思主义早已给出科学的指导。可是,资产阶级及其一 切反动派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地,他们会以种种非常的手段,不遗余力的垂死地挣扎、疯狂地反抗。首先的一个事实是,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资本主义及其伴生的新帝国主义就已处于垂死状态,由于他们成功地策动了苏东和中国特权资产阶级的反革命政变,来自这些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给资本主义及其伴生的新帝国主义打了一济强心针,于是乎“历史终绝论”甚嚣尘上,资本主义欢呼雀跃,不亦乐乎。
可是,历史给资本主义开了个大大的玩笑,不仅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和原苏东)的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并没有因此而获得真正的实惠和福利,就是老牌资本主义及其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的“分赃实惠”不仅没有因此而改善,而且是大大地被削弱了。
因此,“世界经济一体化”、“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化”、“接轨(鬼)化”并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发展,而是更加地动荡不安。资本主义世界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说到底还是阶级矛盾”)、经济危机、资源环境危机、恐怖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和新老资产阶级,及其新老帝国主义(包括梦想做帝国的“新兴国家”)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得到缓和,而是更加地激烈了。世界重新进入到一个大动弹、大争夺、大战国时代,因此人类又面临着一个历史性选择的关口,是前进还是倒退?是革命还是战争?是生存还是毁灭?
以此同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也在不段地觉醒,一个大革命、大变革的时代重新到来。
诚然,在这个大革命、大变革的时代,各国资产阶级及其一切反动政权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他们会不遗余力地疯狂地反抗、垂死地挣扎,世界各国资产阶级政府的白色恐怖会更加地肆无忌惮,阶级斗争会更加地惨烈;也由于原社会主义阵营的挫败和原共产党的蜕化变质,加上资产阶级及其走狗的反动宣传和洗脑教育,全世界(包括中国和原苏东)的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对未来的变革方向和建立新的无产阶级政党心有疑忌,表现出种种的迷茫、彷徨和目标错乱、方向迷失、、、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事实。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资本和资源全球化流动的现实世界,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以逐步趋于同一化,其被剥削被压迫程度以逐步趋于同一;从某种程度来讲,由于这种全球化的推动,以使资本剥削产生了某种实质性的变异,使以消费输入型的国家和地区的无产阶级,成为了国际资本超经济剥削最大的受害者【关于“超经济剥削”将在下文中揭露】。
所以,共产党宣言所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现实条件已经完全具备,而且超经济剥削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已经不仅仅是理论的推测,而且是活生生的现实存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无产阶级“分赃者”的身份已不复存在,甚至于比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无产阶级所遭受的超经济剥削还要重。这就具备了马列毛主义中无产阶级各种革命方式都能暴发的生成条件,具备了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大协同的现实条件。
因此,做为真正的马列毛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就应该站在历史的潮头,救世界救人类于水火之中,用真理之光照亮未来,旗帜鲜明地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为全人类的幸福未来,团结奋斗!英特纳雄莱尔就一定会实现!

—————— 
   用真理之光照亮未来——
下面是我对这些问题的见解,提请同志们批判指正——
本部分共分三个专题:
一,经济基础与经济方式的逻辑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逻辑
三,阶级斗争与白色恐怖的逻辑 

————————

     一,经济基础与经济方式的逻辑
1,为怎么说资本主义的经济方式是高消耗、反效率、反社会效益、反人类的经济方式? 让我们从几个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学模型说起去——
 

图1,为供给曲线图;图2,为需求曲线图;图3,为供给与需求的同步图;A线为价格线,B线为数量线, C曲线为各方的变量。
这是个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学模型,是被称为资本主义圣典的经济学模型。共有三个图,下面一个是上面两个的组合,一般情况下, 供给与需求在市场里是同步的,所以多以下面的组合曲线模型形式出现;在极端情况下,由于供给或者需求一方是不确定的非对称形式, 就以上面的需求或者供给曲线模型形式出现,典型的例子就是招标与拍卖,即卖方市场形同拍卖,买方市场形同招标。
这个模型要求一切以需求和供给为表现形式的事物(包括爱情、亲情、友情、良知、灵魂、肉体、安全、健康、道德、道义、法律、宗教、信仰、信义、政府职能等等)都必须商品化市场化,并以这个模型来定价。它还要求的必备前提条件是——1、市场各方的参与者都必须是信息对等对称、真实可靠;2、市场各方的参与者都必须是聪明绝顶、精于算计的“理性人”; 3、对市场的进入和退出都必须是不存在任何门槛和损耗的自由出入。以上完全商品化链接缺一不可,否则市场就不完整,市场链和经济链就会断裂; 以上三个必备前提条件也是缺一不可,否则市场效率就不存在。
有人会说我太刻薄了,这只是个单一商品市场的模型,怎么把“一切以需求和供给为表现形式的事物”都纳入商品的范畴并都商品化、市场化呢?
不是吗?
事实胜于雄辩,看看当今的中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上面括号里的那些内容不是都商品化市场化了吗?别看“普世价值”叫得欢,就是当今“文明”了的老牌资本主义,不仅上面括号里的那些类容,就是其人权、民主、自由、立法、律师、政治、文化、新闻、舆论等等不还是资本说了算吗?这资本说了算,不还是商品化市场化的吗?
长期以来,资本主义世界之所以是反效率的,并不是这个模型不科学、不严谨,而恰恰是这个模型太科学太严谨了,以至于科学得离开了人间到地狱里去了。这个主观唯心主义的产物,不是人间能用得起的“科学”,而是地狱才能用的“科学”。可它为什么还能忽悠人类那么多年呢?
客观上讲,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家”,绝大部分都是被雇佣(或者迫于生计)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他们考虑的不是人类的前途命运,而是自己的眼前利益和资本家的利润。你可以翻遍任何一本他们的经济学教科书,你找不到像我这样在一个段落里对这个“科学”进行完整地表述的,他们总是躲躲闪闪,单项单论,藏头去尾,捡容易忽悠的部分大加渲染。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这个模型的逻辑是相当严谨的,你抽掉任何一个逻辑链的环节,整个逻辑就不成立,更不用说必备前提条件的缺失了。然而,资产阶级要的不是它的“科学性”而是它的忽悠性,为了利润不惜牺牲科学(虽然它是只适应于地狱的“科学”,因为人类社会根本做不到它那么苛刻的条件,但是它的确是很严谨的逻辑科学范例),置人类的前途命运于不顾,这就是资产阶级及其御用文人的卑劣人性所在,明知连自己都做不到的那些条件,还拿来忽悠人,这也是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各种危机和乱相的根源所在。
经过以上揭秘,我们已经看到了“自由市场经济”的伪科学和地狱“科学”的真实面目。
我们来看下一个仍然属于资本主义经济学经典的模型,即所谓的“宏观经济学”模型,但是它已经去“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甚远了、、、。这里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历史事实,地球人都知道,就不加评论了。仅仅从“宏观经济学”的产生,我们也能看出,所谓的“自由市场”并不是什么好鸟,否则要你这劳什子“宏观经济学”做什。
 

图4为总供给曲线;图5为总需求曲线。
     从这个图形可以看出它还是上一个图形的翻版,只是上一个图形表示的是相对封闭的链循环逻辑,这个图形表示的是相对开放的商叠加逻辑,即它表示的不是单一商品(请注意在市场经济里货币也是一种商品,而且是最重要的商品)市场的链循环逻辑,而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即单一市场的汇总逻辑。这个模型的创立本来是想用来对单一市场链的链接失真部分进行补救的,但是这个模型本身不是补救而是叠加,这就出现了我们看到的更加低效、更加混乱的经济现实。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总供给与总需求”不是超越市场经济的独立模式,它是超越了单一市场的“自由(或称自然)”的实体逻辑,主观地判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运动。这种叠加逻辑模型不是去追究经济的根本矛盾所在,而是直观地以投资或消费(或称为货币杠杆)来应对,这就必然形成效率损失的叠加效应。
因此我们看到,表面上“宏观经济学”的出现挽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并给它带来了一段“辉煌时期”。但是这种“辉煌”是以资源环境的巨大浪费、以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以对劳动生产力的巨大浪费和对不发达地区的疯狂掠夺换来的。
然而,原有的经济危机表面(总体周期率)上消除了,实际上是被掩盖和转移了,“过剩”的同样“过 剩”、“短缺”的同样“短缺”、即只是把显性危机变为隐性的损失浪费罢了,并且伴随而来的是如影随形的通货膨胀、无效劳动、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如今又伴随而来了财政危机和债务危机等等。
我们不禁要问,资本主义这么发达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多的危机、反效率和反社会效益呢?是哪里出了问题?一句话,它们都是伪科学、、、 。

      2,是哪里出了问题?其实马克思主义早就给出了答案——“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私有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怎么讲?
首先,每个生产和服务单位(包括每个劳动者个人)的生产和服务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和服务。
其次,每个生产单位离开其他(社会)单位的生产和消费,都不能单独生产和消费,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的产物而独立生存。
再次是,每个人都直接和间接地与其他人和事产生着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联系,同时每个人的行为又直接和间接地对他人或事产生某种相应影响,这就是人的社会化与生产和服务社会化同步的原理。
人们为什么要进入社会化呢?想起一句古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个人或者一个小的团体 (如家族)的力量与大自然抗争始终是有限的,这是其 一。其二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术业有专精,每个人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进入社会化,人们就能取长补短,发挥各自 (包括自然资源环境)之所长,从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取超越自己能力多得多的实惠和福利,这就是社会化的本质意义所在(从积极的意义上讲, 社会化为人们提供了实现地球公社的肥沃土壤)。
知道了社会化的本质意义,我们来看看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私有制)为什么是反动的。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术业有专精,人类要生产就不能没有生产资料,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不论这种占是以有何种形式存在)都是不稳固的。因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最终必然向极少数“高人”集中(如前苏联解体时的全民持股),从而必然产生资本特权和资本暴政,进而造成社会的一切事物都必然以资本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必然以社会化的本质意义相背离。
资本意志是怎样与社会化的本质意义背道而驰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资本的意志是什么。历史和现实的事实都证明,一切用来“文明”剥夺他(她)人“剩余价值”和公共财富的事物都可以称之为资本。资本的意志就是掠夺他 (她)人的劳动和财富,即所谓的赚取利润,说白了就是唯利是图。
     对此马克思曾经无不愤慨地指出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 50%的利润,它 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践踏 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其次,即便就是按照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模式正规运营的资本,它也是以社会化的本质意义背道而驰和反效率、反社会、反人类的。
我们来看一个正规经营公司的会计报表 ——

利润表:
一、营业总收入(元) 780, 790,360.971,089,563,961.65 
营业收入(元) 780,790,3 60.971,089,563,961.65 
利息收入(元) 
已赚保费(元)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元)
二、营业总成本(元) 532, 968,586.51784,167,896.85 
营业成本(元) 365,755,5 33.77546,259,872.59 
利息支出(元) 
手续费及佣金支出 (元) 
退保金(元) 赔付支出净额(元) 
提取保险合同准备金净额(元) 
保单红利支出(元) 
分保费用(元)
营业税金及附加 (元) 24,1 72,999.7636,375,821.23 
销售费用(元) 10,292,94 8.2817,452,980.35 
管理费用(元) 95,270,30 9.33138,091,749.97 
财务费用(元) 37,476,79 5.3745,987,472.71 
资产减值损失(元) 
三、其他经营收益 (元) 
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元) 
投资净收益(元) 41,920, 666.6936,338,422.80 
其中: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 投 资收益(元)
汇兑净收益(元)
加:营业利润差额(特殊报表 科 目)(元) 
营业利润差额(合计平衡项目)(元 ) 20,479,803.8812,386,430.03 
四、营业利润(元) 310,22 2,245.03354,120,917.63 
加:营业外收入(元) 1,068,753.6455,276,108.69 
减:营业外支出(元) 3,477,833.618,011,453.72 
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损失 (元) 
加:利润总额差额(特殊报表科 目)(元) 
利润总额差额 (合计平衡项目) (元) 5,685,502.627,407,153.28 
五、利润 总额(元) 313,49 8,667.68408,792,725.88 
六、减:所得 税(元) 46,3 35,872.0461,191,508.12 
加: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元) 
加:净利润差额(特殊报表科目) (元) 
净利润差额 (合计平衡项目)(元) 
这是在一个统计期内的会计报表,看似复杂,其实我们只看几个部分就行,即总成本、总产值(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就行。
在这个报表中,总成本部分反应了本周期内的所有支出(包括工资、管理费、租金、资产折旧、利息、税收、保险等一切应付账款)。
总产值部分反应的是本周期内生产(经营)的所有“收入”,我这里为什么要把收入打引号?是因为它抱含了库存和应收账款等未实现的预收入,为什么要把它计入本期“收入”呢?因为它的确是本期生产经营的成果,而这部分预收入正是“生产过剩”的因子。
净利润部分反应的是生产总值减去总成本后的“资本净所得”,我为什么要把资本净所得打上引号?是因为它包含了部分未实现的“净所得”。为什么会把未实现利润计入本期账户?是因为库存和应收账款等的客观存在,这就一定程度上锁定了未出售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形成预计利润和预计价格定势。所以我们看到,在经济危机来临时,资本家情愿把商品毁掉也不愿意降价出售(或者送给需要的人)的反人类罪恶。
我们继续来解剖这个正规经营的资本是怎样反效率的,我们先来看利润的构成。利润的构成除了剥削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外,的确含有组织效率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成分,当然这些成分也是属于资本掠夺的罪证。
关于剩余价值,马克思已做过经典的论证,我就不再赘言了,这里仅就组织效率和技术进步加以解析。
由于工资、利率、税率(有的还包括专利使用费或专利税率等)、保险、折旧等是相对钢性的,组织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成分就显得相对弹性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讲,利息、租金、“知识产权”使用费和间接税等,都是商品和服务成本价格以外的派生物,都属于“利润”分赃的剥削范畴,都会产生“利润负效应”)。
什么是组织效率?我们知道,社会化的攻用就是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各种优势(不论是绝对优势、相对优势还是比较优势),取长补短,形成组合效能优势,进而提高了整体劳动生产能力,使每个成员都能获得超过自己能力多得多的实惠和福利。从这个原理来讲,组织效率本就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结果,每一个组织单元(包括企业组织和个人)如果没有其它组织和个人的共同(直接和间接)参与,你的组织效率从何而来?你资本有这个资格(权利)独占吗?这不是对其他成员的剥夺是什么?
什么是技术进步效率?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是人们劳动创造的产物,是人们劳动工具的延伸和优化,它就像人们使用的工具一样,没有人们的劳动操作它就像一堆废物,它自身不能创造任何价值,所以劳动才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只是生产力的乘数。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科技的这种乘数效应,它对人们劳动效率的提高的确是决定性的。
历史和现实的事实都证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积淀的结果。没有前人的历史积淀,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科学技术成就。因此,专利也好知识产权也罢,有谁问过历史老人?有谁付过给她老人家专利费和产权费?别的不说,就说你使用的文字,你付费了吗?因此科技进步的成果本就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诚然,我们需要激励科学发明、 技术创新,但那是给你的劳动报酬和奖励,绝不是让你把科学技术转化为资本,去剥夺他人的劳动和财富。
的确,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确实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和风险代价。这就给资本的介入创造了条件,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控于资本的意志,使她偏离了造福人类的轨道。因此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无处不用于掠夺、杀戮、 残暴、剥削、压迫(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美国的科技创新无一不是发端于军备的需要)等等,其实质又无不是为了利润二字。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科技发展的历史事实,也是资本介入科技的事实,血淋淋的事实。
以上我们对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必然的导致形成资本、资本必然逐渐走向高度集中,对资本意志、资本暴政等的反效率、反社会、反人类的罪恶事实,以及“正规经营”的利润的本质归属和私有制下的科技必然导致高消耗、反效率、反社会、反人类的事实,做了间明扼要的揭露。
3,下面我们来看利润的资本(私人)占有是怎样造成经济危机,怎样反效率、反社会、反人类的。
继续以前面的那个会计报表为例,净利润是总产值减去总成本多出来的部分。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及其重要的事项——即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事物都是以货币尺度来衡量的,它与所属事物的实际功能效用和价值无关。这就必然造成价格与价值的背离,造成事物的功能效用与使用价值的背离,造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背离,造成经济产出与社会效益的背离。
我们来看看这些背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我们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生产和消费,整个经济活动就是一个生产、维持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循环过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消费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包括人和物的生产,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等等)。所以我们消费的事物必须能满足这些需要才有价值,这就是所谓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该事物的功能效用和它在特定时空里的重要程度。如:当我们十分口渴的时候,一杯水的价值要超过世间万物的价值,所以你无法给使用价值定价。
生产是要付出劳动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劳动就能产生价值(包括使用价值)的事物。哪怕是老天下大米,你也得付出收集的劳动吧,这就是劳动价值不可或缺的本质特性。因此,劳动价值是一切价值的载体和归宿,其它一切价值和价格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劳动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劳动价值等于该劳动的生产和维持再生产的价值。在雇佣劳动中它表现为工资,在自然经济中它表现为劳动所得的实物,在资本那里它表现为成本。
在会计报表中,工资所占成本的比重以企业的性质有关,即以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紧密相关,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说工资以外的项目就以工资无关。从长期和经济链循环来看,其实不论是固定资产还是流动资产(包括税收、保险、管理费和计入成本的资本家私人开支等等)项目都是劳动创造的产物 (包括劳动力本身)。所以成本部分除了包含于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原值中派生的利润和利息(利息与利润一样都属于基础劳动成本以外的派生物,属于剥削和掠夺的利得)外,都是工资的产物。即在一个生产周期里,总成本等于总工资。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讲,社会总工资(包括各种提留基金、资产折旧、管理费、税收、保险和计入成本的资本家私人开支等)相当于社会总成本,即所谓的国民总收入,也即所谓的国民可支配收入,也相当于社会总购买力和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生产总值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即宏观经济学中的总供给,而那个超出总成本(即总购买力)部分的利润和利息,是不是“生产过剩”了呢?因此剥削(剩余价值)和掠夺(组织效率和技术进步效率)的利润和利息,是不是造成经济危机、经济高消耗、反效率、反社会的罪魁了呢?
以上就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全过程,也是资本主义危机造成高消耗、反效率、反社会效益、反人类的罪证所在。
4,有人会说“企业没有利润就不能发展,社会没有利润就不能进步”。其实,这是不懂经济规律和经济逻辑的主观狡辩。(请注意,规律是反复出现的循环过程,逻辑是因果关系的必然过程。逻辑包括规律,规律是逻辑因果关系相对封闭的循环过程,逻辑是线性的前进过程,改变了因,果的结果也随之改变。)
让我们用直观的方式来揭露利润的罪恶行径。
我们来浓缩一个资本主义经济的例子,假设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在一个生产周期里(以单一产品为例较容易看清事物的真相)生产了一批面包,其总的货币成本花费是10000元(其中包括商业成本、工人工资、资产折旧、税收、盘剥者的个人开支等所有社会成本),经过层层加码的“利润”其总售价就会是12000元左右,而这时的社会总货币购买力就只有10000元,而总供给是12000元的面包,这就必然出现2000元的面包“生产过剩”。这就是“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的由来,这也充分说明“利润”的空间越大,危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由于还有2000元的商品“面包”滞销或降价销售,老板等“利润”盘剥者的“利润”无法兑现,老板们不得不减少生产,同时减少相应的用工等,这就进一步缩小了相应的社会货币购买力,形成恶性循环型经济危机。只是由于社会实际商品结构的多样性和外贸的掩盖,必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所以会有一个危机积累的过程。
假设由于商品结构的原因,有一半的利润得到了兑现(另一半必然是相应的损失和浪费,即经济反效率)即1000元的现实利润,这1000元的现实“利润”用于其它消费和新投资,而这1000元的“利润”的实体是前期社会生产(经济)的产物,它所包含的是前期生产的商品(面包),而所要进行的新消费和新投资却与此无关(这就是过剩的依然过剩),这就造成了新消费和新投资物品的相对短缺(这就是短缺的依然短缺),进一步推高了这些物品的利润空间,造成新的危机策源地。
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的来源,由经济危机带来失业(社会)危机,由失业形成劳动力相对过剩,造成劳动力价格的相对下降(请注意!劳动力价格反应的是有效购买力水平和有效消费水平,与货币工资的数量无关,与有效消费的效用、效能关系密切),从而堆高资本价格(利润空间)带来更大的恶性危机、、、等等。
在“宏观经济学”出现之前,资本主义经济方式受制于货币总量的制约,“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是经常发生的事情。由于“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的应用,消化了一部分可兑现“生产过剩”性物品和兑现了相应的“利润”,同时扩大了新消费和投资的规模。表面上它缓解了“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的压力,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没有改变,追逐利润所造成的“过剩性”并没有改变,只不过它是被掩盖、转移和把显性危机变为隐性的损失浪费罢了,而且由此而造成了新型的通货膨胀型经济危机和连带造成的金融债务型经济危机等等,这所有危机的爆发将是连带性和毁灭性的。
诚然,我们所举的这个例子过于抽象,在实际生活中,前期(包括之前的)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较长时间储存和保有的(包括相应的劳动力资源),所以储蓄和投资才变得有意义,才不至于失去物质基础的保障。这就进一步说明,社会现有货币总量必然是与现有可兑现物品和劳动总量对应、对等的,否则价格就会失去平衡,货币工资就会缩水,这就是通货膨胀危机的来源。由通货膨胀造成工资缩水,由工资缩水推高利润空间,助推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和再一次循环。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社会一个生产周期里的总购买力,相当于这个周期里的总工资(或总成本),生产总值相当于这个周期里的总供给,利润为正数就意味着“生产过剩”,利润为负数就意味着“短缺”。在市场经济里,“过剩”和“短缺”是相伴而生的,生产总值的“过剩”必然带来总购买力的“短缺”,反之总购买力的“过剩”必然带来总供给的“短缺”,这就是所谓“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运动规律。
这个事实充分证明,就总体而言,利润不是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因,而恰恰相反,是造成经济社会高消耗、反效率、反社会、反人类的真正动因。
5,有人会问,哪么资本主义经济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中前期,市场是相对开放的,不存在饱和状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由于有产品市场、廉价资源、廉价劳动力市场和货币财富等的不断注入,“利润”的确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动力。但是这个“利润”是靠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对不发达地区的疯狂掠夺(包括本属于社会共有的自然资源,组织资源和科技资源等效率资源的掠夺)得来的。因此列宁敏锐的看到,资本主义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必然导致战争,导致破坏和杀戮。资本主义发展的罪恶历史,真实地证明了这个逻辑的必然性。
随着各种市场的相对饱和,“利润”的这种“正效应”随之而逝,“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逐渐凸显,利润已成为一切经济危机的测原地和造成经济社会高消耗、低效率、反社会、反人类的真正祸根。
宏观经济学的出现,看似挽救了资本主义,其实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已经死亡,取而代之的是进入了一个新帝国主义时代。所以,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其实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帝国主义时代、战国时代。即一切使用“宏观经济调控”的国家,都是以国家名誉集中操控经济的手段,都属于新帝国主义国家。
表面上的“资本全球化自由流动”,其实就是一种货币战争的表现形式。这其中的贸易战、知识产权战、领土资源战、资本争夺战、市场争夺战、文化战、信息战、舆论战等等,都是血淋淋的现实战争。“世界经济一体化”“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化”“接轨(鬼)化”,世界和平了吗?人类幸福了吗?
“宏观经济”时代,即新帝国主义时代的经济危机与反效率。
进入新帝国主义时代,是以1930年代的大萧条为契机的,当时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已经死亡,凯恩斯发现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运动,提出了宏观经济学理论。率先成功使用这个理论的是德国的西特勒、美国的罗斯福和日本的“军部”,他们以金融改革为支撑,以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军备建设和对外扩张为手段,实现了经济的复苏(请注意!宏观经济学,并没有改变私有制的本质和资本意志的贪婪),进入了经济社会的新帝国主义时代(现在的理论和舆论界,他们只提“罗斯福新政”却不敢提“西特勒新政”和“日本军部新政”,他们只讲西方的“文明史”,却不敢讲西方的罪恶史。呀呸!资本主义的伪君子!)。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宏观经济学,是创造新帝国主义的经济学。新帝国主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地球人都知道,这里就不再评论了。
6,由此世界进入“冷战时期”,“宏观经济学”的效能开始逐渐用尽,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标志、以国家主导经济的新帝国主义经济开始进入垂死状态,历史以越来越短的周期进入一个新的战国时代。
为什么呢?
自成功策动了原社会主义阵营的反革命政变以来,全世界范围的私有化进一步深化。为了掩盖阶级矛盾,转移社会不公的矛盾,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新国家主义、新民族主义、甚至文化差异主义和早已不存在的意识形态差异主义的浪潮,由此世界进入一个“各自为战”的新战国时代(现在知道私有制是万恶之源的道理了吧?)。
列宁早就指出——“资本主义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必然导致战争,导致破坏和杀戮”。现在没有硝烟的战争比比皆是,如:货币战、贸易战、市场争夺战、资源争夺战、资本争夺战、人才争夺战、“知识产权”战、文化战、新闻战、信息战、舆论战、转基因战、疫苗战等等,无处不在;有硝烟的战争也早已打响,如中东战争、海湾战争、“反恐”战争、“民主”战争、反“极端势力”战争等等,不一而足。
“资本主义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必然导致战争,导致破坏和杀戮”,现在那么多的新兴帝国的出现、、、呵呵!、、、新的战国时代、、、全世界无产阶级(我们是99%。采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提出的定义,以下同)再不觉醒,就等着瞧吧!马克思早已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美国的军工大亨正是如此)”。
历史的事实早已证明——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利己主义,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全人类的精神毒药!全世界无产阶级如果再不团结一致,为真理而战!为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而战!为全人类的幸福未来而战!就必然成为各国资产阶级及其新帝国主义的牺牲品(第二国际的悲剧就是血的教训)。
上面写顺了,随着逻辑而去(这个逻辑已被历史和现实多次证明过),现在我们来证明“宏观经济学”为什么反效率。要证明它的反效率,得先说明它为什么曾经“有效(如希特勒新政、罗斯福新政等)”;要说明它曾经有效,得先说明它征对的那个特定事物。
7,前面说过,在市场经济中货币也是一种商品,而且是最重要的商品。货币商品以其它商品所不同的是,它能“自我生长”,当然也会“自我反生长”。这话听起来玄乎,请听我慢慢道来。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商业银行的着用,每新增一个单位的货币存款,银行家就要马上把它贷出去,否则两头的利息损失可就亏大了。拿到贷款的一方,除了商业买卖以外(其中包括卖方货款),也会及时把钱(货币)存到银行里去,否则也是两头的利息损失。这样往来循环,银行账面上的存贷款是不是无形之中“生长”出好多倍来了。其“生长”倍数的大小,视“存款准备金率”而定,“存款准备金率”越低、其“生长”的倍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这就是所谓由银行引起的货币的乘数效应,我把它称之为——货币的静态乘数效应;另有一种是由货币的换手速率造成的“自我生长”,我把它称之为——货币的动态乘数效应;还有一种更恐怖的是由“无中生有”造成的“自我生长”,我把它称为——货币的虚设乘数效应。货币的静态乘数效应,是萨谬尔森发现的(为此他还获得了若贝尔经济学奖),他的这个发现很客观真实,所以这里采纳。
货币的动态乘数效应(这可是我发现的哦!我的经济学奖谁给?),它属于市场交易速率(货币换手率)效应。即在一个统计期内,交易次数越多,货币换手也越多,单位时间内的货币总额也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以商业企业为例,假设这个商业企业期初有一万元的资本金,经过不停的多次买进卖出,到期末结算为十万的营业额。这样通过货币和商品的不段来回换手,这一万的资本金,是不是在这个统计期内,撬动了十万的商品和服务?这是不是资本金的一种乘数效应?是不是货币“自我生长”了呢?
之所以说它是动态的,是因为它取决于货币和商品换手的频率和次数。频率越快、次数越多,乘数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所以我们看到,历史和现实中,市场越活跃和商品倒手越多,就好像钱多得用不完似的,当萧条时,钱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这种现象在商业和虚拟经济中最为明显),就是这个道理。
货币的虚设乘数效应,是资本贪婪追逐利润的集中表现。银行融资本以存在静态乘数效应的风险,商业和股市、期市、债券等的人为炒作,更是把这种乘数效应推向极致。
由于股市、期市、债券等虚拟市场的运营和代理商是靠收取佣金来维持和赚取利润的,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他们不惜伪造事实,鼓噪“概念”、“预期”、“内幕”、“趋势”等等来推动增加交易的活跃程度,推高货币的动态乘数效应。
不仅如此,他们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入场交易,还推出了投融资交易的“虚构资本金”交易,即以较小的资本金撬动一定比例的大的交易(如股市的融资融券、期市、债券等的投融交易比等)。这种以较小的资本金撬动大的交易的形式(这种现象在实体经济中被称为“赊购和赊账”,还有如分期支付和抵押贷款等等),就必然形成了资本金(货币)的虚假“生长”,形成货币的假设乘数效应。
7,上面我们已经知道了,作为私有制条件下市场经济的重要商品——货币的极端不稳定性,是由于资本意志的贪婪造成货币的各种乘数效应 ,这些乘数效应俱能“正生长”也能“反生长”。那么它又为什么会反“生长”的呢?待我慢慢道来——
资本(包括货币资本)追逐利润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超额的实用价值。实用价值的载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商品和服务,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取决于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生产、维持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生产劳动。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劳动的价值表现为工资,在资本那里表现为成本;社会总成本表现为社会总购买力,社会总购买力形成社会总需求,而那个“社会生产总值”形成社会总供给。看看吧!这个真实运行的实体经济链循环是及其严谨的。
由于社会总购买力中的工资等购买力成分是相对刚性的,利润在社会总购买力饱和的状态下必然成为“多余”,这种“多余”就是所谓的“生产过剩”,包括劳动力“过剩”。所以在社会总购买力饱和的状态下,追逐利润无异于追逐泡沫,而泡沫迟早是会破的,这就是私有制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规律。
这就是1930年代大萧条,由金融危机引起的货币“反生长”,社会资本大缩水,社会可用资金严重短缺,造成失业严重,又促使社会购买力急剧下降,造成恶性循环。这时传统的资本主义已经死亡,新帝国主义时代由此诞生。
这里要特别指出,在私有制资本主义经济里,“生产过剩(包括劳动力过剩)危机”的直观反摂是各种相应市场的不足,如产品和服务的“过剩”反摂的是销售(消费)市场的不足,劳动力“过剩”反摂的是投资市场的不足,投资“过剩”反摂的是销售(消费)市场的不足等等,以此无限循环永远没个完、、、这也就是资本主义必然导致帝国主义的逻辑。哈哈!资本追逐利润一天不停止,这个世界就一天不消停,直至把这个地球毁灭为止。
8,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的调和理论,它并没有解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没有解决“利润”的本质归属,没有解决资本的贪婪本性,没有解决货币的极端不稳定性趋势。那么,“宏观经济学”为什么曾经有效?
前面我们曾经说到,要看它征对的那个特定事物。它征对的特定事物是什么呢?
上面已经指出,由追逐利润产生货币乘数效应的“自我生长”,由货币的“自我生长”推动“投资增长”,由“投资增长”造成所谓的“生产过剩”,由“生产过剩”引爆利润谎言,由利润谎言引爆信用危机(金融的本质就是信用),由信用危机引爆债务危机,由债务危机引起货币链循环断裂,由货币链循环断裂造成原来的一切乘数效应成为反效应“反生长”,至使“社会资本大缩水”,社会可用资金严重短缺,造成失业严重,又促使社会购买力急剧下降,造成恶性循环。
为什么把“社会资本大缩水”打上引号?其实,土地还是那些土地、房屋还是那些房屋、机器还是那些机器、设施还是那些设施,这些实物性资产缩哪门子的“水”了?没有缩啊!不都是资本贪婪吹的吗?
好了,实物性资产并没有真正“缩水”,失业的劳动力也并没有死光光,“生产过剩”的物品也没有完全耗尽,就只差“社会可用资金严重短缺”和新市场的开拓了。所以,“希特勒新政”、“罗斯福新政”和“日本军部新政”有了下手的余地。于是乎“宏观经济学”成了制造新帝国主义的推手,即由国家主导的私有制市场经济形态的形成。它虽以私有制“自由市场经济”相去甚远,但是更俱侵略扩张性。
新帝国主义时代为什么更具侵略扩张性?
原始的和旧的帝国主义是遵从原始资本(王权也是一种资本)的意志,是赤裸裸的贪婪。这种赤裸裸的贪婪,不仅带来被剥削压迫人民的反抗,也会带来本国人民的反抗,所以形成不了国家意志。而由国家主导的宏观经济调控,就带有国家意志对资本运行安全和资本扩张的代理性质。
因为在私有制国家里,资本运行的安全和资本扩张的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统治政权)的安全。所以资本的贪婪被隐藏在“国家利益”之下,而“国家利益”一加鼓捣就成为新国家主义、新民族主义的代理,就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和鼓动性,因此更具侵略性和扩张性。
哈哈!现在看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真实了吧?资本贪婪绑架“国家利益”,“国家利益”绑架国民意志。如果不是“轴心国”率先挑起侵略扩张的战争,美国或者其它发达资本主义帝国也会进行这种侵略扩张的,这是隐藏在“国家利益”之下的资本意志的必然产物。可以想见,在新老帝国林立的今天和未来,呵呵!不敢去想、、、、、、
9,现在折回来说“宏观经济学”的有效与无效。说它有效,是它的确在私有制资本主义即将崩溃的特定事件上避免了私有制的灭亡;说它无效,是它并没有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根本(所有制)问题,没有解决货币的极端不稳定问题,没有解决“利润”的根本归属问题,即利润的反效应造成的高消耗、反效率、反社会效益的罪恶依然存在,并且被它造成的通货膨胀更进一步地放大了。
因为利润除了剩余价值以外,组织效率和科技进步的效率始终存在着,不论你用不用雇佣劳动,组织效率和科技进步的效率都始终存在着,所以“生产过剩”也始终存在着,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实物分配福利的科学依据所在。
请注意!!实物分配福利与货币分配对经济效用的作用具有本质的不同。实物分配包括产品和服务是对“生产过剩(包括劳动力过剩)”的消化,而直接分配货币或者货币购买来分配则是对“利润”反效应的助推。这就证明,利用税收和“慈善”等货币的“二次分配”,并不能真正解决利润的负效应和社会成本负效应。
说到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那是可兑现劳动和产品的各种已计入成本的,能构成实际购买力的“预提留基金”、资产折旧、储蓄和科技进步的功劳,而绝不是什么超出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派生“利润”。
宏观经济学为什么无效和反效率?还在于它过分夸大了货币杠杆的无限可能性,违反了实体经济链的严谨逻辑和各种反摄市场的相对有限性逻辑。由此造成货币的极端不稳定,造成经济秩序的更加混乱,造成通货膨胀助推利润反效应,造成无效劳动和资源浪费严重,造成社会效益的反增长,即造成“发展的悖论”。
(下接(征求意见稿,完整稿 1稿)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 17:26:12编辑过]
-------------------------------------------
虚谷鬼才
2015/1/1 17:16:49
首页 上页 当前第 页 下页 尾页
回复主题:(征求意见稿,完整稿 1稿)一
帖子字数:最大 16384 字符

UBB 支持

HTML标记: ×

表情符号

 上传附件:(附件最大 50 KB)
     
程序名称:ZSCO_BBS 当前版本:1.0 0118
执行时间:250.0 毫秒 页面装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