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学习与实践
 我发表的主题 | 我参与的主题 | 返回首页 注册 | 登陆 | 资料 | 短信 | 搜索 | 帮助 
坛短信(0 新)
实践共产主义论坛 8 共产主义伟大导师和先锋战士 8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回复本帖发表新帖发起投票 点击统计:6977
 帖子主题: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精华/常规 冻结/正常 锁定/解锁 置顶/还原 置首页/还原
刘焱



等级:02同志
经验:280
帖子:64
注册:2007/8/16
档案 搜索 邮件 短信 引用 编辑 删除 移动 屏蔽/恢复 楼主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齐德学 苏引 曲爱国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灯火通明。毛泽东亲自颁发命令,向朱德等人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设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这个军衔是准备授予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指挥者毛泽东的。这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可毛泽东坚决地拒绝了。他诚恳地说:让我穿上大元帅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
    这套精心制作的大元帅服,也就永远躺在了博物馆的展柜中。
    毛泽东没有军衔,但他的战争功绩彪炳史册,他的用兵如神声震千秋。军事家毛泽东已经化为历史的永恒。
    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有人说要学我的军事学,我是没有什么军事学的。我只写过几篇文章,主要是两篇文章。此外还有一点小文章,都是应时的。现在又要打原子战争、洲际导弹,我就不懂了,不像“小米加步枪”。小米吃过,步枪看过,也背过几天。
    毛泽东指挥一支“小米加步枪”的军队,却在与飞机大炮装备起来的国内外强大敌人较量中创造出战争史上的奇迹。探究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原因,解读毛泽东战争韬略的内涵,不能不成为军事学方面重要的研究课题与谈论话题。
    专家精解 齐德学(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毛泽东用兵如神的重要前提是他对事业、对胜利的坚定信念。毛泽东率部上井冈山时,已是深秋10月。部队下山找粮,遭到反动武装的袭击,退到黄坳时只剩下40多人,人心涣散。危急关头,毛泽东双足并拢、身体笔挺,大喊一声:“现在来站队!我站第一名,请曾连长喊口令!”情绪低落的战士们陆续起身,站到了毛泽东身边。
    就是这支重新站好的小小队伍,最终延伸出人民军队的千军万马,发展成为无坚不摧的铁甲雄师,而毛泽东,始终领导和引领着这支队伍。任凭浊浪排空,他的胜利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挑战越是严峻,他的情绪越是高亢。他的信条是“无限风光在险峰”。
    毛泽东在对敌战争过程中出神入化的指挥,使他总能从战争的特点和情势出发,以科学方法观察分析事物,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因而他对战争的指导总能比别人先见一着。
    1947年7月,还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时,毛泽东就对解放战争进程作了一个预测:从1946年算起,以五年左右时间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
    走家精解 华国富(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毛泽东的预测是基于解放战争第一年敌我双方情况的变化:一是解放军共歼敌150 万人,据此推算,5年可歼灭国民党军 750万余人;二是战争第一年,国民党军补充了100万,损失与补充为三比二,依此推算,至第五年国民党军总兵力将下降到 200万左右;三是解放军总兵力平均每年增加 80万人,不到五年就可达到500万。500万对200万,解放军稳操胜券。
    毛泽东强调预见,但他从来不迷信预见,而是一再强调:战争的预见只能说出进程的大致趋势和方向,必须根据战争实践不断予以校正,方能更加贴近战争实际。
     1948年11月,辽沈决战胜利,人民解放军总兵力首次超过国民党军,达到300余万人。毛泽东欣然修正了早先的预见,宣布:“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五年设想,三年实现。
    科学的战争预见,使得毛泽东的战争指导总是从容不迫,成竹在胸,把握全局,抓住枢纽。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国民党军紧追不舍,聚集5个师沿葫芦河、洛河构筑封锁线,企图南进北堵,将红军消灭在立足未稳之际。
    毛泽东分析敌情,勘察地形后,得出了一个结论:粉碎敌人的进攻,关键在于抓住葫芦河这一战略枢纽。而要实现战役意图,则要抓住葫芦河畔的直罗镇这个战役枢纽。
    他在直罗镇布下战场,一举歼灭国民党东北军第109师,击毙师长牛元峰。
    不但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而且“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专家精解  姚有志(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原部长、博士生导师)“抓住战略枢纽部署战役,抓住战役枢纽部署战斗”,是毛泽东用兵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所谓枢纽,是指对战争全局具有决定性的关节。毛泽东在战争指导中的抓枢纽本领,鲜有人及。
    西安事变后,他抓国共合作;七七事变后,他抓游击战争;解放战争初期进军东北;战略进攻挺进大别山,这是从战略指导上抓枢纽。辽沈战役打锦州,淮海战役打宿县和围歼黄百韬兵团,平津战役围攻新保安和天津,则是抓住战役枢纽的范例。正同为善于抓住枢纽,毛泽东走活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这盘大棋,始终把握战争的主动权。
    准确地抓住枢纽,既需要穿透战争迷雾,鉴别事物真伪的敏锐洞察力,更需要宽广的全局观念。作为战场指挥员,毛泽东的全局观使他能够有机整合各种作战力量,衔接不同作战阶段,将战役战斗演绎得顺畅自然。而作为全军统帅,他的全局观则引导中国革命战争不断走向胜利。
    专家精解  姚有志 毛泽东说:“指挥全局的人,最紧要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主要是依据情况,照顾部队和兵团的组成问题,照顾两个战役之间的关系问题,照顾各个作战阶段之间的关系问题,照顾我方全部活动和敌方全部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都是最吃力的地方,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别的次要的问题,那就要吃亏了。”他要求各级指挥员都要树立全局观。他说:即使当个排长也应该有全局的图画,小的东西是要占大的东西的地位的,如同鼻子,你能把它安在背上吗?
    这种全局观运用到战争指导中,使毛泽东总能审时度势,准确确定作战的中心,将主要战略方向与次要战略方向,内线与外线、进攻与防御、突击与牵制等相互关联的作战行动有机融为一体。解放军的作战因此变成了全局一盘棋,一军出击,三军配合,一方行动,四方策应。
    专家精解  齐德学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重点进攻陕北,山西的解放军部队就发起晋南攻势;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晋冀鲁豫野战军就发起豫北攻势。战略进攻作战,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挺进中原,西北野战军和山东兵团就在内线将国民党军主力两翼拉开,死死拖住。国民党军在蒋介石的指挥下,是各自为战,而解放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是相互协同。所以国民党军虽然占有兵力优势,但却处处受制,难抵解放军的整体作战。
    毛泽东的统帅素质的确高人一筹,但他用兵传奇传神,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毛泽东周围集中了一大批军事家,将帅协谋,使得他的用兵方略不但能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而且可以不断地丰富发展。
    朱德从井冈山开始就与毛泽东并肩统帅红军。朱毛一体,德高望重的朱德既是三军总司令,也是毛泽东所倚重的搭档。
    周恩来是中共中央早期的军事领导人,后来成了毛泽东得力的助手。毛泽东确定的大政方略,周恩来总是能够心领神会,创造性地部署实施。风雨同舟,心心相印,共同指导中国革命战争走向胜利。
    还有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贺龙、陈毅、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粟裕、陈庚等等。毛泽东的麾下集中了中国最优秀的军事将领。毛泽东的统将原则是:“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将能而君不御。
    专家精解  姜铁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战略决战期间,蒋介石东奔西走,亲自确定每一个作战方案,直接指挥到了师、团的行动。而毛泽东在确定战役方针后,只要下级每日或每两三日将前线情况报告一次,作战指挥全部交给前线指挥员。在淮海战役最紧要的关头,他竟然能够好整以暇,抽出时间给清华大学教授吴晗复信,探讨历史研究的方法问题。毛泽东的气定神闲,与蒋介石的手忙脚乱,本身就决定了战役的胜负。
    毛泽东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神话,他的用兵如神,不仅赢得了全党、全军的敬仰,而且也折服了他的对手。曾与毛泽东沙场较量二十几年的蒋介石败退台湾岛后,曾经对国共两党军队的作战思想做了一番绝妙的对比,他说:“共匪自江西以来,因为兵员缺乏,武器寡劣,谈不上军事科学,故以我国古代的军事哲学为基本思想,讲求奇正虚实,讲求运用变化,寓生活于战斗,寓训练于战场,翻陈出新,千锤百炼,狡诡虞诈,神出鬼没,极尽战争艺术化之能事。故其战术思想是基于军事哲学的反复实践而形成统一的一套。”“我军则以军事科学为军官学校训练的范本,于是学德国、学日本、学苏俄、学美国,东抄西袭,各鸣其是。头脑先入主观,门户各不相上下,对外国的军事科学未得皮毛,反将自己的传统的军事哲学抛弃无遗,逐渐变成死的训练、死的指挥、死的战法,而无战术思想可言。”
    蒋介石的话有些道理,但他没有搞清的是,毛泽东指导战争,最坚实的基础是人民战争,所有用兵韬略部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之上。在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中,毛泽东最关注的是人心所属。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毛泽东向来鄙视英雄史观,因而把中国革命战争定性为人民战争。
    毛泽东把红军和革命战争的根扎到了农村,走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胜利之路。农村成为滋养中国革命战争的沃土,农民的支持也支撑起了人民军队的脊梁。
    专家精解  王幸生(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利益要求,进而发动农民投身革命战争,则是毛泽东须臾都不放松的事情。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如此,解放战争时期更是如此。
    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土地法大纲》,土改运动在解放区轰轰烈烈展开,砸碎了千百年来束缚在农民身上的枷锁。分得土地的农民掀起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热潮。
    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参战兵力60万,在其身后是来自山东解放区和其他解放区的数百万人民群众!陈毅元帅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就是毛泽东所绘就的人民战争壮丽画卷。
    毛泽东悟出了战争制胜最深刻的因素,也找到了动员人民支持战争的最有效的手段。有了人民作为靠山,毛泽东不惧怕任何敌人,也有信心战胜任何敌人。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正义、热爱和平,也历来不畏强暴。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的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
    这就是他所领导的军队无往而不胜,他所指导的战争无敌而不克的根本原因。
    毛泽东所指导的战争已经成为历史,毛泽东的用兵韬略已经成为经典。岁月流逝,毛泽东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战争变得样式全新,信息化战争正向我们扑面而来。各种各样新奇的战争理论竞相出台,让人目不暇接。毛泽东的用兵韬略是否依旧适用于现代作战,这是一个时代的课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1958年,毛泽东在一次军委会议上这样评价他所制定的十大军事原则:“十大原则目前还可以用,今后有许多地方还可以用。但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停止的,是向前发展的,十大原则也要根据今后战争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发展,有的可能要修正。” 时代的发展,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课题,不断地回答与解决新问题,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创新发展的永恒动力。
    1949年确定国歌时,有人建议改写一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毛泽东说:“现在帝国主义包围还很厉害,唱一句‘最危险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坏处吧。”
    植根历史,又超越历史;继承经典,又创新经典。毛泽东的用兵韬略、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因此将永远闪烁耀眼的光辉。
    (《环球视野》摘自《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电视片剧本;策划:求是影视中心;总撰稿:齐德学、苏引;撰稿:曲爱国、诸银、江英、徐绍刚、李伟)
-------------------------------------------
革命熔炉火最红,毛泽东时代出英雄!
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伟大的中华民族万万岁!!!
2007/8/30 9:17:51
首页 上页 当前第 页 下页 尾页
回复主题: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帖子字数:最大 16384 字符

UBB 支持

HTML标记: ×

表情符号

 上传附件:(附件最大 50 KB)
     
程序名称:ZSCO_BBS 当前版本:1.0 0118
执行时间:436.0 毫秒 页面装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