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学习与实践
 我发表的主题 | 我参与的主题 | 返回首页 注册 | 登陆 | 资料 | 短信 | 搜索 | 帮助 
必须努力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定不移地把彻底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彻底解放全人类,在全世界彻底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伟大革命进行到底,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坛短信(0 新)
实践共产主义论坛 8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政治经济学 8 [原创]实现共产主义的进程
回复本帖发表新帖发起投票 点击统计:8052
 帖子主题:[原创]实现共产主义的进程 精华/常规 冻结/正常 锁定/解锁 置顶/还原 置首页/还原
青松



等级:05同志
经验:610
帖子:126
注册:2004/9/19
档案 搜索 邮件 短信 引用 编辑 删除 移动 屏蔽/恢复 楼主
下面这篇文章是一个理论探讨的文章,请同志们提出批评和给予指导:无产阶级专政
目录
前言
一、无产阶级专政
       A 、1、无产阶级专政
               2、阶级专政的实质
               3、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
       B、1、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2、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提法
              3、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差别
              4、生产资料占有性质与生产关系的性质
              5、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C、1、再谈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2、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D、“按劳分配”的实质
二、社会主义革命
       A、1、社会机构的性质
              2、革命的手段
              3、随着交换关系的改变、社会生产活动的性质
              4、革命所达到的目的
       B、1、关于“按需分配”
              2、“按劳分配”性质
              3、关于分配的方法
              4、关于家庭、劳动、商业
      C、1、结论
             2、无产阶级革命四个不同性质的历史阶段
三、社会主义社会

附:关于“资本”生产(评商品交换)
         关于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关于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的关系
         关于集体所有制的“核算单位过度”问题
             1、关于“核算单位”问题
             2、我国农村人民公社的性质
 
前言
本文是讨论怎样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即社会发展的变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提出了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革命的对象、手段(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个阶级的专政,即对敌对阶级施行镇压、强制,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了施行这个阶级的政治统治与经济统治。其施行镇压、强制是为了这个目的得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按照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来改造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是从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在自由交换中发展起来的。这个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与生产资料个人占有的矛盾;在社会生产中是单个生产单位的生产有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社会生产的这种矛盾则表现为社会生产关系的自由交换与单个生产单位的自由生产。无产阶级受资产阶级的剥削也是通过自由交换得以实现的。
因此,无产阶级在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后,革命的对象就是:自由交换。同时,根据无产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代表,她的社会机关应当是管理社会生产与管理人民生活的机构。这恰好与无产阶级消灭“自由交换”相对应。随着社会生产交换关系的被管理,各个生产单位的生产也就随着被纳入(达到)社会生产的计划化。一但社会生产关系计划化的实现,各个生产单位之间的交换关系性质就转变成为供需关系。是实现按需分配的生产基础。
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在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后:革命的任务就是组织管理交换关系的机构。首先是组织为生产而进行的交换,并使这个机构成为计划生产的机构。这是围绕着社会生产活动进行的,是为生产服务的,是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的。在随着这一目的的达到,革命的性质就转变成为消灭以货币为分配尺度的“按劳分配”,建立管理人民生活资料分配的机构,实现“按需分配”。一但这一革命过程的完结,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就转变成为分配制。商品制度就灭亡,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这样就得出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是两个组成部分;整个共产主义运动是四个历史阶段:1、夺取政权;2、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3、消灭生产活动中自由交换关系;4、实现“按需分配”。
关于“按需分配”问题的讨论,对于现实的直接实践活动来说,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不过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终究是会提出来的。现时眼下的问题是,寻找、撑握生产斗争的客观规律,发展生产力,摆脱商品经济的自然发展,使社会生产活动达到计划化。
文中所提出的“无产阶级政党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是两项基本任务:即组织合理的生产单位和组织管理交换关系的机构,以及应当学会生产斗争的本领。”是与党所制定的新时期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完全一致的。
关于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关系的性质,是当我认识到商品制度(即等价交换制度)的灭亡,只能是社会生产活动自由交换性的社会生产关系的被消灭。而才认识到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的关系,不是向全民所有制过渡,而是分配关系性质差别的矛盾。最初的认识是消除商品生产所产生的社会差别的方法。后来又认识到,这并不是它们之间分配关系性质差别存在的主要作用。它们之间关系的存在,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化生产活动在商品经济中,进行社会的扩大再生产;调整社会生产内部矛盾;进行组织新的生产部门、生产单位,以及发展全社会的各种文化生活需要等等,而实行的政治策略。是无产阶级革命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策略。
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性质关系的存在,是不可分割的联系着的。它们之间不是两个不同的“所有者”,而是一对立统一的矛盾。没有属于全体人民(其中包涵“集体”)的生产资料的性质,也就没有属于集体(也是“全民”的一部分)的生产资料的性质。
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的差别是生产关系的分配关系性质 的差别。从消费与积累的关系来看:全民所有制是国家决定(工人工资总量由国家决定);集体所有制是由集体自己掌握(劳动者应分配量与所用于生产和再生产的量由集体自己决定)。从生产单位应使用的资金(积累资金的使用)的关系来看:全民所有制由国家按排;集体所有制是由集体自己撑握。从消费应分配量与应提高消费量的关系来看:全民所有制工人工资总量与应提高量是国家调整提高工人基本工资与利润留成为根据;集体所有制是随着本单位的生产总量增长为根据的基础,而由生产单位自己掌握、按排劳动者的分配量。这种分配关系性质的差别则被掩盖在分配关系的矛盾中:国家与生产单位,上级与下级(也就是用于全民的生产活动需要量与用于地方、生产单位生产活动需要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生产单位(也包含国家)需要量与劳动者应分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便深一步,从社会总体来看:则又表现为如何正确处理生产总量的积累量(用于生产与再生产)与消费量(全体劳动者应分配的总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积累的使用集权与分权(国家与生产单位、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各个不同生产单位之间应分配给劳动者消费量之间的关系。这是社会主义时期的三大矛盾。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分配关系的性质是解决这三大矛盾的策略。
而在我们一般的理论思想中,是把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两个不同的“所有制”,把商品交换制的存在归结于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的存在,因此商品交换制的社会生产活动的消亡取决于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这种对社会主义时期两种公有制存在的认识,对商品交换制的社会生产活动灭亡应当通过的过程所下的结论,是对社会主义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客观事实认识的错觉。
商品交换制的社会生产活动的消亡,在于我们的管理生产单位的社会机构的合理设置;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矛盾的消除,在于正确处理分配关系之间的矛盾(分配关系矛盾的消除,在于掌握社会化大生产活动发展的规律);人民内部各不同生产单位(全部社会生产活动的各个部门、单位)分配差别(我们一般的认识观点所说的“三大差别”)的消除,在于整个社会生产活动达到统一化、计划化。这个目的的实现还取决于我们对商品经济客观规律的认识,以及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活动、运动方式的指导思想。
我国农村人民公社(现在的乡、镇)是领导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机构,是向社会化大生产过渡(前进)的桥梁。分配的核算单位问题应当以有利于生产管理、计划生产、劳动管理为原则来确立。而不是向大队或者公社为分配的核算单位过渡。分配的核算单位与核算应当根据什么原则来进行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怎样进行分配的问题则是如何正确处理分配关系之间的矛盾。
关于“按劳分配”,我在这里分析的是以集体共同劳动的各尽所能,即在搞好劳动管理为基础的计时等级分配制。按劳分配这个经济制度,我在实际的劳动中,一再意识到: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消极思想,绝大部分产生于按劳分配的不公平。按劳分配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分配差别,是人们的劳动能力差别。人们的劳动能力是千差万别的,这个分配差别关系如果搞的不合理,就要发生消极思想。再则,在分配关系搞的合理的情况下随着生产力(人的劳动能力)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应当随着变化。这种分配差别关系搞的正确与否,以及是否能够随着劳动力的变化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分配关系,将使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能够心情愉快的劳动,或者在生产活动中产生消极思想。因此,搞好按劳分配是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思想工作。

一、无产阶级专政
A、1、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对人类社会阶级斗争运动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在一八五二年的《致约-魏德迈》的信中,对阶级斗争学说作了这样的概括:“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
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例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怎样才能“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呢?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这个问题又作了这样的论述:“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革命转变”即“变革”。变革社会制度,革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命,转变成为共产主义社会。无阶级社会。
2、阶级专政的性质;无产阶级专政就是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来改造社会。专政是什么呢?专政就是阶级的政治统治与经济统治;就是按照阶级的性质、阶级的利益制定法律、制定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专政就是对于破坏阶级统治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集团或个人施行镇压。专政也可以用一句来表示:即阶级的政权。对其它一切敌对的阶级、集团或个人施行镇压,也就是为了巩固这个阶级的政权,政权巩固了才能施行阶级的政治统制与经济统治。
3、无产阶级的特性:无产阶级专政不但是这样,同时她也只有消灭资产阶级的经济制度,达到的也就是她的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
什么是政治呢?“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个表现也就是阶级利益集中表现。政治也叫做为阶级利益,对生产活动所施行的手段。政治的基础是阶级的根本利益。政治也是阶级对阶级进行斗争的手段。不过,政治在各个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时期所进行斗争的主要内容是不同的。政治也可以(也应当)这样来解释:就是按照阶级的世界观,确立社会的经济制度、管理社会的制度、组织管理的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等等的社会意识形态观念。
就资产阶级来说:在她专政的时期,她们所施行种种通过自由竞争来获取资产者的个人利益;以及她们采取的种种手段对劳动者进行剥削与压迫,都叫做她们的政治。在这点上叫做对生产所施行的手段。在无产阶级起来反抗她们的时候,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所施行的种种阻拦与镇压,也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所施行的政治手段。
无产阶级的政治是什呢?在她还是受压迫与被剥削的时期,无产阶级为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所施行的罢工、战争等种种策略手段,都叫做政治。在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以后,其政治斗争也就是消灭资产阶级的经济制度,建立无产阶级的经济制度。
B、1、资产阶级的所有制: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消灭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关系,并不是共产主义所独具的特征”,“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不是单指“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而是资产阶级的“所有”经济制度。
2、马克思对问题的提法:马克思在《一八四八——一八五O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中,对无产阶级政权的任务作了这样概括的论述:“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
“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的社会学说。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下的“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3、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差别: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是由人们对物质生产资料不同作用所决定的。由于人们对物质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就是阶级差别。因此,在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并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就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即消灭了任何人利用占有生产资料去剥削别人劳动的差别,消灭了人剥削人。社会的没个成员都是劳动者。(但是,在交换领域内,并没有消灭由交换关系的性质所产生的社会差别。)
4、生产资料占有性质与生产关系的性质:
资产阶级占有制所由产生的生产关系以及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社会关系是什么呢?“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概念,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在各个不同社会形态内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资料的占有制形式),是占有制关系;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之间对物质生产资料不同作用关系,也就是各阶级之间的生产关系。占有制的关系表现各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是阶级集团存在的基础。换句话说,由于经济地位的不同,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不同的地位和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占有者居支配地位,劳动者受支配。
“产品如何分配”是交换关系,主要是交换的性质,而各个人生活资料的分配是由占有制的性质所决定的。生活资料的分配属于交换关系性质表现的一个范围,交换关系的性质是占有制的性质所决定,一定的占有制关系决定着一定的交换关系。一定的占有制关系与相适应的交换关系勾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因此,生产关系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占有制关系;其二是交换关系(或叫做分配关系)。
5、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在人类社会各不同形态的社会内,其内容是不同的。在原始社会,人们在自然界的生活中,为了从事生活、进行劳动,人与人之间结成了有组织的团体(成为社会),进行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集体生活。是大同社会。这个时期的生产关系也就是共同生产活动的关系。没有交换关系。因为还没有剩余产品,或者很少。也不存在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的占有制关系。整个大自然界都是属于人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相处。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表现为:劳动者共同劳动的成果被一小撮贵族所占有、所支配,并且劳动者受贵族奴隶主支配,没有人身自由的权力。劳动者与奴隶主之间的分配关系,是劳动者的生活受奴隶主的任意受给。劳动者与贵族奴隶主的关系的“隶属”关系,因此是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产工作者”,其交换关系是农民劳动的成果无赏的向封建主交纳地租。而剩余的一小部分归农民自己所有。农民成为小私有生产者。这种关系是由封建地主占有生产资料使农民处在对土地的依附关系所决定。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表现为:生产力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生产资料却归一小撮私有者(资产阶级)所占有,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在交换方面是自由交换。劳动者一无所有,只有在自由交换中出卖劳动力(把劳动力变为商品的价值:工资)才能获得消费资料。无产阶级的生活是通过自由交换受资产阶级的支配。资本主义社会的“雇用奴隶制”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通过“自由交换”来实现的。
C、1、再谈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为了弄清自由交换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有必要分析一下资本主义的简单发展过程。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认识历史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的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依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这段话表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核心。因此,要弄清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以及“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社会关系”,只能从构成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所赖依确立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来认识。
资产阶级是从小商品交换的发展中产生的。商品交换就是一种生产关系。列宁在论述到唯物历史观时说:“一分析物质的社会关系,(即不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人们在交换产品时彼此发生的生产关系,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这里存在着社会生产关系。)”可见这种社会商品交换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列宁又说“科学的社会学说出现成为可能,还由于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看做自然历史过程。”在私有制的商品交换的发展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使商品交换者向着两个方向分化,成为两个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已经没有自己的生产了,劳动力也成了商品。资产者占有生产资料,生产的关系也就只表现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一个资本家与另一个资本家之间的交换关系。(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期阶段,是一部分人民与另一部分人民之间的交换关系。)
列宁又说:“马克思一次也没有利用这些生产关系以外的什么因素来说明问题,但他使我们有可能看出社会经济商品组织怎样发展,怎样变成资本主义组织而造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对抗的(这已经是生产关系范围内的)阶级,怎样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从而带进一个与这一资本主义组织的基础处于不可调和矛盾地位的因素。”在“生产关系范围内两个对抗的阶级”,就是资产者与无产者之间已经不是生产的关系(产品交换)了,而是生产力(人)和生产(物质资料)的关系。即占有制的关系。
因此,资产阶级占有社会生产资料的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生产方式)、在自由交换(交换方式)的发展中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不仅仅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包括生产关系的交换制,即自由交换。马克思与恩格斯说:“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范围内,所谓自由就是贸易自由,买卖自由。”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自由交换可以区分为两个不同范围的交换关系:其一是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上彼此之间的交换关系;其二是生活资料分配的交换关系。
2、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在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并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后,无产阶级在革命的旗帜上就应当写上:消灭自由交换。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也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整个社会生产活动中是单个生产单位的有计划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基础是自由交换、自由竞争。生产力水平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过程的交换关系(自由交换关系的竞争所决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得到解决。
在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并把生产资料转变成为公有制以后,就消灭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劳动力和占有制)的矛盾。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并没有完全消灭,只是在占有制方面消灭了。在社会的各个生产单位的相互交换关系上,在消费资料的分配(按劳分配)上,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矛盾。不过这些矛盾在社会主义时期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d、按劳分配的性质:
“按劳分配”是资产阶级法权(或叫做资产阶级的权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原则性理论。什么叫做“阶级的法权”?“法”是一种原则性的必须遵守的社会制度;“法权”就是由法律制定的实行权。“资产阶级法权”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活动基础上的社会分配原则。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在批判了拉萨尔所设想的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对消费品分配的慌谬理论之后;指出施行“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是商品等价物在商品交换中通行的同一原则,在这里虽然 有劳动的平等,但是这种“平等的权力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法权。”马克思总结说:“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的性质。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既然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么自然而然地就要产生现在这样的分配。如果物质的生产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这里马克思指出了在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生产方式的支配下,“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 ”因此,劳动者要获得消费品,只有把劳动力变为商品(商品的尺度:货币),才能获得消费品。所以,把劳动力变为商品的尺度进行消费资料的分配,是资产阶级私有制生产方式的产物。它是通过资本主义的交换方式 ----自由交换——来实现的。马克思又说:“物质的生产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这种分配就不应当是按劳动进行分配,而应当产生按照“需要”进行分配,适应共同的、集体的生产活动、又人人平等的分配方式。
“按需分配”在狭隘的人们的认识和解释中,认为按需分配就是人们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社会物质财富极大的丰富,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这是对按需分配极大的错误理解。——应当认识到人们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当人们由低级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水平时,人们会重新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 。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按需分配只能是依当时物质财富所许可的量进行分配,而决不是人们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中还应当包括按劳动的“需要”进行分配 。
马克思说:“但是这些社会弊病(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它经过长久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形态中,是不可避免的。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经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一定的精神文化形态,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而这种精神文化形态又受这种经济结构的制约。共产主义精神文化形态的权利,则产生于共产主义的经济结构。
在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以后,在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后,由于在整个社会生产活动中,各个生产单位在生产活动中的自由交换关系的存在,无产阶级的社会机构还不是生产斗争的机关;整个社会的生产斗争还不能摆脱资本生产的束缚,对于掌握生产斗争的规律还受着资本生产的限制;同时自由交换的生产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差别(即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生产单位由于在商品交换中的收入不同所产生的分配消费的差别)以及与这些差别相适应的一切矛盾(商品制度所固有的矛盾)还存在着;这一切问题的解决是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才能得到解决。无产阶级革命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是需要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的;也需要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的。
因此,“按劳分配”做为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由交换的分配方式,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并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后的一个历史阶段,是必须把它做为社会制度的原则加以利用。
二、社会主义革命
A、1、社会机构的性质 
历史上一切统治阶级的社会机关,都不过是为它们那个阶级的利益而设立的机关 。奴隶社会的政权是奴隶主压迫与剥削奴隶而建立的机关;封建社会使整个社会达到了统一化,社会机构达到了系统化,是封建地主剥削劳动人民的工具。而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政权并没有改变原来的性质,也仍然是为了保卫它们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建立的机构。恩格斯说:“古代国家首先是奴隶主用来镇压奴隶的国家,封建国家是贵族用来镇压农奴和依附农的机关,现代的代议制的国家是资本剥削雇用劳动的工具。”
无产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代表,它没有任何受它剥削的阶级,无产阶级自己的利益也就是社会全体劳动者的利益。无产阶级的政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上面,社会的没个成员都是劳动者、都是占有者,所以无产阶级的社会机关就应当是管理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机关。
现在我们的各级社会政权仍然是政治机关。还不是管理整个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机关(就对于整个生产斗争来说还只是在起着促的作用)。因此,要使社会机关转变成为管理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机关,也就是我们这个政权作为政治机关的政治工作。即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以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为基础的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即按社会化生产活动的规律来组织社会生产——引者),将把国家机器放到它应当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使社会机关的政治职能脱变为管理整个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机构。
如何组织各种管理生产的机构,这应根据无产阶级生产(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共同生产活动)的性质,符合全体人民的利益;根据整个社会化生产活动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制定生产发展的计划、生产过程的管理、以及劳动管理等等的需要来确定。
这一管理整个社会生产活动机构的行成与建全,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管理生产机构的行成。
2、革命的方法:
无产阶级的各级社会机关应当是管理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机关。因此,无产阶级要消灭自由交换,既不是消灭交换,也不是限止交换。而是通过对交换关系的管理,把各个生产单位为生产而进行的自由交换关系管理起来。组织管理交换的机构,把各个生产单位生产需要的供应与产品的销售统一的管理起来;使各个生产单位生产需要的原料供应与产品销售成为社会机关的责任;同时并使这个机构成为指导生产、计划生产的机构。使自由交换的无计划生产转变成为有计划的按社会需要发展生产。
要使这个机构的行成,只有在有利于发展生产并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方式行成系统的管理机构(如何组织的问题,只能在实践中解决);使整个社会生产活动达到计划化,各个生产部门步调一致;使社会生产自由发展的状况消失。
3、随着这一过程的实现、社会生产活动的原则:
无产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也就是整个社会人民的利益。因此,在随着自由交换被消除的过程中,自由生产也就随着被消除。使自由交换的自由生产发展状态转变为整个社会生产斗争的统一行动,社会生产活动达到计划化。(在计划的问题上应当是:个体服从整体;局部服从全局;下级服从上级。换句话说,就是在不防碍完成上一级统一计划的情况下,各级社会机构应按照本级范围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规划出发展生产力的统一计划。国家有国家的统一,各级有各级的统一。 这个提法是否恰当,会随着实践的过程得到解决。)
在进行达到这种统一管理的过程中,应根据有利于生产供应,有利于计划生产,有利于劳动管理,对同类同性生产组成专门的管理机构;依利于技术革新、技术交流与劳动竞赛;同时并不断的促使生产单位的生产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劳动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应根据无产阶级的性质制定社会生产活动的经济制度;并应用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的方法逐步消除(至止消除)自由交换所产生(即商品制度)的社会差别。
(如何消除商品制度所产生的社会差别,以及如何应用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的方法在这里不多做讨论。这个问题另外讨论。)
4、革命所达到的目的:
在随着自由交换关系的被消除,管理整个社会生产活动的机构体系的形成,交换的统一管理,各个生产单位用于生产活动的资金就退出了货币交换的范围。生产者一方按计划进行生产,而另一方需要者按计划的供给,需要者的生产也同样是这样的过程;这样各个生产单位的生产关系就改变了性质,自由交换的自由生产与货币交换就转变成为分配关系与计划生产。
在随着生产过程自由交换关系的被消灭,管理整个社会生产机构的完善,革命将转入消灭资产阶级的分配方式,用“按需分配”代替“按劳分配”。 
B、1、关于“按需分配”:
什么是按需分配?固名思意,按需分配就是按照人们的生活需要进行分配。那么人们对生活的需要是多少呢,就是说社会的物质财富丰富到多大成度才能叫做达到人们的需要呢?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是永远不会停止在一水平上的,达到需要是相对的,达不到需要是绝对的。因此,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只能以社会所能生产出来的可供人们消费的总量为范围,而决不是人们随心所欲,想要什么就要什么(把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看成是这种形式的分配,是永远的空想共产主义)。“按需分配”仅仅是真对着“按劳分配”而言。
其实“按需分配”存在于社会发展的自始致终,只是被私有制、阶级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所掩盖了。我们分析一下家庭内部的分配,一切问题就都明了了。无论是奴隶主的家庭;封建贵族的家庭与封建细农的家庭;资本家的家庭与无产阶级个人的家庭,其实基本上都是按照其自身的经济条件对家庭内部成员进行“按照需要”分配的。只是这种分配的主宰权在于家长对家庭的掌握。而没有制度上的明确规定。
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就是要从制度上明确规定出人在一生中的各个阶段不同的分配标准;以及制定出合理的分配方法、分配制度。
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就是要 把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从家庭的分配中解放出来。由家庭“按需分配”变为社会“按需分配”。
2、“按劳分配”的性质:
“按劳分配”是一种不平等的分配,同时它是通过自由交换实现的。说它是不平等的分配是真对着家庭的不同而言;说它是通过自由交换实现的其实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分配方式。因此,在随着“按需分配”的实现,以及管理人民生活分配机构的行成,人们在分配中的货币尺度将被消灭。货币一但被消灭,资本主义才最后被消灭。
   “按劳分配”是一种不平等的分配,同时它又存在着实事上的平等分配。说它是平等的是真对着各个人的劳动能力不同而言。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人的劳动能力不同以及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变化,还要按照这种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变化的规律设置不同的分配。即“按劳分配”。但是这种分配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它不会产生两级分化,也不会产生腐败。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须。
因此,实现“按需分配”的平等分配是真对着按劳分配的不平等的部分,而按劳分配中包涵着的社会生产发展所需要的部分则继承下来。
任何一种平等与不平等都是相对而言,当要消灭一种不平等的时候,则要产生一种新的平等原则,新的原则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3、关于按需分配的方法:
这种分配应当是集体的、有组织的。这种组织只能是对同等的人进行组织,因为不同年龄的人生活习惯、工作状况以及劳动的需要是不一样的;各个人对生活必须品的要求也是不相同的;消费资料的品种也不会达到人人都一样。因此,这个分配方式在不同等的人之间那些生活资料是应当同等(平等)的,那些是不应当同等的;以及将来拿什么做为平等、进行分配的尺度?这只有在实际的具体生活体验中,根据人们的生活客观规律来确定。以商品的价值为尺度的平等是商品制度进行分配的尺度。
在随着自由交换关系的被消灭,劳动产品以货币所表现的价值将被消灭。将来拿什么做为进行分配、衡量平等的尺度,也只有随着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行成与交换价值消亡内容的弄清,才能得到答案。
(现在的南街村在赏识着按需分配,按需分配的方法怎样才能合理,只有实践才能找到答案。)
在随着管理人民消费资料分配机构的建立,商业将转变成为生活资料分配的管理机构,商场则成为人们选用生活品的场所。
一但按需分配实现,家庭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家庭的消失,私有制也就彻底被消灭。
一但分配消费品的管理机构的完善,这一革命的完成,交换价值将消亡;资本主义社会也就灭亡,商品制度也就灭亡;无产阶级革命也就完结;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就完结;人类社会也就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C、结论:
1、因此,社会主义革命(在进行了生产资料占有制的革命以后)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消灭资产阶级性质 的生产关系,把各个生产单位的全部生产需要的供应与产品的销售统一的进行管理;同时使生产力的发展按照到整个社会生产斗争客观规律 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前发展;使社会机关成为管理整个社会生产的机关;同时消灭自由交换(即资本生产)所产生的社会差别。第二是消灭资产阶级的分配方式,用“按需分配”代替“按劳分配”,组织集体的、合理的分配方式;组织管理消费品分配的社会机构,使消费品机时的使人们享受;同时消灭把劳动做为分配尺度所产生的不平等;使社会机关成为管理人民生活的机构。
总之,就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来说,就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集体的生产消灭个体的生产;就交换关系来认识,就是用统一管理代替自由交换,一但自由的买卖消失,买卖也就消失;就生产力的发展来说,就是用统一计划消除自由生产,使人类争服自然的生产活动步调一致;就社会的分配平等关系来说,就是消灭自由交换所产生出来的社会不平等;就各个人的消费资料分配来说,就是用“按需分配”代替“按劳分配”,组织集体的分配方式,消灭把劳动做为分配尺度所产生的不平等。
2、无产阶级革命四个不同性质的历史阶段
所以,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性质的历史时期:在资产阶级统治的时代,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就是把无产阶级组织成为一个阶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机关。
第二、在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以后,革命的任务就是消灭资产阶级的占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即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在进行了生产资料占有制的革命以后,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消灭资产阶级的自由交换关系;消除自由交换所产生的一切社会差别。
在这一历史阶段,无产阶级政党有两项基本任务:第一,组织集体的专业性的生产单位。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生产力的不发达,有很多的生产种类还没有行成专业性的生产单位,分散的生产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如果是在私有制的前题下,专业性生产单位的行成,是由资产者个人“组织”。)现在,这样的任务就落在了无产阶级政权身上,生产力越是向前发展,生产单位的专业性就越是必要,社会分工越强,就越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特别是我国的农业很落后,有很多的生产还处于分散的在自由发展中进行,行成专业性的生产单位,是需要一定的发展时间和生产力水平的。)其二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生产工具要改革,新的生产部门要出生,这也需要进行组织、改变原有的组织结构——由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诞生新的生产部门是永远要发生的,组织(或改组)这样的生产部门或单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政权必须进行的工作。
第二、组织管理各个生产单位为生产进行交换的管理机构    。这应根据生产单位的行业、类别来进行。比如:生产生产原料的——包括煤碳、钢铁、石油、粮食(粮食属于资源、原料性质)等等;生产生产工具的——包括工业运输工具、农业机械工具、食品加工工具等等;生产生活资料以及建筑业、医药卫生业等等行业。总之是以有利于管理交换、计划生产、科学研究与技术交流。最终达到用管理代替自由交换、用计划消除自由生产。
这两项任务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进行的,是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的,是围绕着合理发展生产进行的。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学会生产斗争的本领。学会对整个社会生产进行全面的规划,并有计划的完成;学会对生产过程的劳动管理;学习科学知识、掌握技术知识;掌握客观的生产斗争规律,成为生产斗争的内行。
在随着生产上的自由交换关系的被消除;管理社会生产的机关(社会化大生产管理体制)的行成;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社会的消费与积累之间的矛盾,各个生产单位之间分配差别的矛盾等等带有资本性质的所有矛盾被消除;也就是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行成,无产阶级革命将转入最后一个历史阶段:用“按需分配”代替“按劳分配”。
在这个历史阶段(第四阶段),革命的任务就是组织集体的分配方式(当然也可能还有个体的分配方式,这个问题到时候实践会解决);组织管理各种消费品分配的管理机构。使各种消费品使人民得到机时使用。
在随着这一革命的完结,无产阶级革命也就结束。国家政权的政治职能就转变成为管理整个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机构。无产阶级政党也就消失。更确切的说,“党”做为阶级对阶级进行斗争的有组织的集团就转变成为管理人类生产活动与人民生活的管理员。
——共产党(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应当转变成为人民代表。其职能(即权力)就是监督管理生产的机构与管理人民生活分配的机构的工作秩序;检查他们的工作能力、效果;负责这两种性质机构工作人员的“新老”更替。或者叫做管理这两个机构的机构。到那时,共产党就不能再叫做“党”了,所谓党是有自已的目的,是人类社会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集团。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也就是全体劳动人民大众的利益。一但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全体人民内部也就不存在属于世界观的不同而产生物质利益关系上分配制度、分配关系的阶级性矛盾了。因此,无产阶级政党也就应当转变成为“人民代表”。
共产主义社会可能就是这三种性质不同的机构:管理生产的机构职责是,研究生产如何发展;制定生产发展的目标、计划,合理按排生产活动;研究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制定合理的生产秩序、劳动管理等等。总之是掌握生产方法,管理整个社会的生产活动。管理人民生活资料分配的机构的职能是:掌管人民生活的吃、穿、住、行、用等等的按排、分配;总结、研究人们的生活方法、生活爱好、风俗习惯,不断的给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提出新的要求;使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不断的得到提高。人民代表:是整个社会的监督机构,制定各种社会活动的规则、方法、秩序;掌管人民的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等;制定、管理人们生产活动中的各种荣誉,以及庆祝、纪念、婚礼、葬礼等等的各种文化生活的方法、名号、议试。
到那时,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交换方式的商品制度社会,就转变成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其交换方式为分配制度的的社会——共产生产社会。
“国家”作为阶级对阶级进行斗争的工具,就转变成为人类社会生产斗争的工具。
整个社会机构就象一架争服自然界的“机器”,人类将掌握着这架“机器”向自然界展开更大规模的开战!改造自然界,为人类造福!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进入高级文明的社会,到那时生产力将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所有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将被彻底消灭。因此共产党人应当争取共产主义社会早日实现,以其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由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很低,这个时间将需要的更长。毛泽东说:“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还存在着阶级:虽然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的整体已被消灭,但是由于自由交换关系的存在(这种交换关系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被消灭),还会发生新的剥削者。那些盗窃犯、诈骗犯、投机倒把、贪污分子、贪赃卖法、假公济私以及与之相类似的利用各种非法手段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是会不断发生的。这些人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可能会行成一种势力集团,他们占在自私自利、为少数人谋利益的立场上会对利用无产阶级的观点来改造、管理社会的制度展开进攻。同时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很容易腐蚀无产阶级的机体(即党的各级领导),从无产阶级政党内部达到消灭无产阶级政党的客观后果。“还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商品制度的社会形态内,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虽然资产阶级作为占有生产资料的代表已被消灭,但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还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种世界观的斗争,这种斗争的表现就是按照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改造社会,也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按照资产阶级世界观(即资本主义道路)来改造社会,则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按照无产阶级世界观(即社会主义道路)来改造社会,则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因此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现在世界上的前苏联与东欧国家已经复辟了资本主义。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在这个历史阶段,毛泽东说:“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无产阶级革命所解决“旧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活动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个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革命完成以后,无产阶级并没有消灭私有制的自由交换制。然而由于占有制的改变,这种交换关系也就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这个矛盾也就是社会化大生产活动与交换关系还处于自由交换、自由生产之中的矛盾。这种矛盾和占有制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因此解决的方法是根本不相同的。
对于这种矛盾的解决,只能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这种矛盾的解决也就是经济基础的革命与上层建筑的改革;这个革命也就是自由交换关系的被消灭与上层建筑改革成为管理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机关。进行这样的革命也就是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这个道路简单的说,就是用集体的生产消灭个体的生产;用管理代替自由交换;用统一计划消除自由生产;用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的形式消除商品生产所产生的社会差别;最后用“按需分配”代替“按劳分配”,消除把劳动作为分配尺度所产生的不平等。
这个革命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才能进行、才能完成;同时革命也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力按照客观规律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虽然这种矛盾仍是阶级性质的内容,但已是人民内部矛盾。
在这个历史阶段,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工作在随着革命性质的转变,也就转变为揭开商品制度的实质,分析商品运动的内部规律,把生产斗争从商品制度的制约中解放出来,使人类的生产活动摆脱商品制的自然束缚,按照客观生产斗争的自然规律来进行。随着按照无产阶级世界观建立的社会化大生产管理体制与经济制度的确立,也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生产体制的行成;随着社会生产、经济体制的改革,整个社会的思想形态也就随着改变。这种社会生产、经济体制的行成与思想的转变,也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工作。
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一定要坚持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机会主义。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的继续革命指明了思想方法。毛泽东思想是无产阶级进行党内外一切工作的方法与进行工作的路线。是我国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与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也是我国进步思想的一部分,我们也应当学习、继承并实践之。

整篇完,附篇待续。

                                          刘士俊

                              创作于1975——1982年
2005年元月输入电脑、并作了修改。


-------------------------------------------
海内存知已,网上若比邻.青松
        青松无论春、夏、秋、冬,长年生长。展示其不论严寒、酷暑,风吹雨打,生命的坚强与生长的旺盛。阅尽气象万千变化,万年长青。
       人生应当象青松一样,有自已执著追求真理、而不断前进。不管社会如何变化,生活在何种环境都应当有自己的主见,而不迷失方向。阅尽人间沧桑,永向光明前进!
       若有相投人,快聚相约谈。
        2004年春
        
2006/2/5 20:09:41
首页 上页 当前第 页 下页 尾页
回复主题:[原创]实现共产主义的进程
帖子字数:最大 16384 字符

UBB 支持

HTML标记: ×

表情符号

 上传附件:(附件最大 50 KB)
     
程序名称:ZSCO_BBS 当前版本:1.0 0118
执行时间:200.0 毫秒 页面装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