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学习与实践
 我发表的主题 | 我参与的主题 | 返回首页 注册 | 登陆 | 资料 | 短信 | 搜索 | 帮助 
坛短信(0 新)
实践共产主义论坛 8 共产主义先锋报(综合版)按时间排列 8 好消息:小岗村“大包干手印”们的好结局背后
回复本帖发表新帖发起投票 点击统计:3349
 帖子主题:好消息:小岗村“大包干手印”们的好结局背后 精华/常规 冻结/正常 锁定/解锁 置顶/还原 置首页/还原
实言



等级:17同志
经验:2418
帖子:643
注册:2005/1/11
档案 搜索 邮件 短信 引用 编辑 删除 移动 屏蔽/恢复 楼主
看李晶版主推荐的好消息:小岗村“大包干手印”们的好结局背后
作者:云淡水暖
2005/11/11

打印版 

  下班前准备偷空看看人民网强国论坛关于“打‘伪科学’斗士”主持的讨论,不凑巧已经结束了,倒是一眼看到了李晶版主的一条推荐,标题是“大家好,辛苦了,我这也有一个好消息:[李晶] 于 2005-11-10 16:43:17)”,进去一看,“消息”确实好,好在哪里呢,好在作为中国农村改革,也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经济改革的“导火索”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那批“按手印”的改革前驱们,收到了一个好“礼物”。 

  据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新华社合肥11月9日电(记者沈羽中)9日,由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公司安徽分公司提供,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2位曾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手印的农民获得了每人每年1200元的“养老补助”。…安徽省农委主任毕美家介绍,1978年11月,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了手印,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如今这些老人已经陆续去世6位,在世最年轻的也近60岁。为了让这些曾经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农民们颐养天年,在多方协调下,安徽太平洋保险公司为这12位农民捐赠了这笔“养老补助”。根据协议,补助将持续发放到这些历史的见证人离世为止。】(新华网)。 

  消息的确不错,到底是“冒着坐牢的危险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了手印,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的功臣,“有关方面”一直没有忘记他们,如今,还把“老有所养”问题部分地解决了一下,算是有始有终,负责到底了。别看只是1200元,在农村不是个微不足道的数目,因为据统计,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西部不发达地区还有大量在500元以下的,据2005年10月31日的《经济观察报》题为“小岗:历史已经退潮”的报道,“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说,2003年,小岗村人均收入只有1200元”,看来,这份“补助”不薄,现金收入已经达到了2003年的人均收入线,要知道其他农民的收入是连实物一起算的。 

  这个沈浩书记是“是由安徽省财政厅派到小岗村任职的。安徽省派出了大批干部到‘经济困难,组织薄弱’的乡村任职,‘改革第一村’小岗也在其中。”,更说明安徽省对小岗村的厚待。而这种厚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比如,财政上拨了二百多万元,给小岗村从小溪河镇到村子里修了一条八公里左右长的柏油马路,另外,在小岗村西头,还建造了一座很气派的牌楼,牌楼上,有大家费孝通先生的手笔“凤阳县小岗村”。“由凤阳县建委统筹,县委、县政府六部门联合出资,改造了小岗村住房,并且建起了大包干纪念馆。凤阳县电信局则为村民家装上了程控电话。”(《《经济观察报》》)。 

  看了这些好消息,草民内心在为小岗村的乡亲们感到由衷的庆幸,毕竟这样的厚待是少之又少的,比如“通往小岗村的道路显得更加平整,与周遭村落的土路相比,很是惹眼”,同时,又不免有几分凄然,因为这个“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的地方,竟然成为安徽省“经济困难,组织薄弱”的乡村之一。 

  再看这笔保险“补助”,是“在多方协调下,安徽太平洋保险公司为这12位农民捐赠”的,联系“经济困难,组织薄弱”的称号,加上“在多方协调下”才获得的“捐赠”,可以比较坦白地说,那些尚健在的“在世最年轻的也近60岁”的“按手印”的农民们,其晚景是比较艰难的,很需要这笔“补助”,属于“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不由得不令人感慨。因为在“大包干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的定位逻辑下,这个故事本来不该这样讲下去的。 

  按照草民的想法,这个故事应该是这样发展的:分田到户后,小岗村“按手印的”们给大伙儿当着“发家致富”的好榜样,在个人发家的康庄大道上越走宽广,全村都共同富裕了,于是大伙儿共同出钱,修了大马路,建了漂亮的“大包干纪念馆”,自费装上了程控电话,有关方面和保险公司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特别“捐赠”了这份保险“补助”,属于“锦上添花”之举。 

  可惜,现实是很“现实”的,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农民如何致富,并不是以“分田单干”为指向可以决定的,而恰恰是这种脆弱的、抗击自然灾害、抗击病痛来袭、抗击市场风险能力极低的小农经济模式,成为了他们进一步前行的障碍。据报道小岗村的现状是,收入“来源主要靠种田和外出打工,其中外出打工70多人,多是做出苦力的劳动,自来水不能使用,电视台收不到几个台,村级收入无来源,且负债4万元。” (《《经济观察报》》)。 

  90年代以来,一些研究、考察农村问题的学者的声音中开始频繁出现“合作化”一词了,这并非心血来潮,是现实的反馈。一些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老有所养”的农村,恰恰是坚持集体经济道路至今的,比如说南街村、华西村、刘庄等坚持走集体化道路的地方,当然,也许那些地方的独特性太强,无法“复制”。那广东比较富裕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特别是靠近城市、工业区、交通要道的郊区,也是将土地资源集中运作,集体分红,完全或者大部分解决村民的住房、看病、养老问题。最为极端的是,《广州日报》报道过,在广东中山,有一个至今保留着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核算模式的村庄崖口村,人均年收入为8000元。 

  小岗村还在继续给人们以启迪,愿她在省委、政府的帮助下走顺、走好。 


(来自:强国论坛) 
-------------------------------------------
实言
2005/11/16 3:05:36
首页 上页 当前第 页 下页 尾页
回复主题:好消息:小岗村“大包干手印”们的好结局背后
帖子字数:最大 16384 字符

UBB 支持

HTML标记: ×

表情符号

 上传附件:(附件最大 50 KB)
     
程序名称:ZSCO_BBS 当前版本:1.0 0118
执行时间:238.0 毫秒 页面装载: